《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案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案案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科教师提交】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设计方案基本信息涵盖能力点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微课程设计与制作省(市)广东省深圳市区县南山姓名刁卓学校前海学校学科化学学段初中年级九年级教材人教案例名称二氧化碳应用背景(分析说明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学习者特征等)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操作、物质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二氧化碳的制取等相关知识,并从生活中了解了一些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现象。学生观察能力需要提高,对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教学过程需要通过教师引导来解决。表达能力略有欠缺,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词不达意,这就要把表达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行为上。知识迁移运
2、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提高。从观念素养角度分析,学生的社会观的学科观念还有所欠缺,还未能完全具备收集证据、利用证据进行推理以及运用脑海中的已有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应用目标(主要描述利用什么信息技术解决什么教育教学问题)鉴于教材和学生特点及教学要求,本节内容主要采取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先让学生分析讨论二氧化碳可能具备性质,然后通过分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合作学习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团队,教师布置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任务,学生通过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讨论及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每位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由
3、大家共同分担。采用了猜想、讨论交流、视频播放、希沃投屏、实时反馈等方式来逐步完善思维过程的群体探究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应用计划(主要描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要步骤,信息技术的作用分析及相关能力点等,行数不够可以自行添加行。)主要环节师生活动信息技术作用分析相关能力点新课导入无色固体放入水中通过大屏幕实时投屏技术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合作学习实验探究通过分组实验,投屏展示学生实验结果及方案,做到及时反馈。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探究微课展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用途通过微课介绍使得化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微课程设计与制作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谈论和交流,亲身体验探究过
4、程,从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自主构建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教材分析(1)学科价值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二氧化碳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也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知识,因此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这部分内容是在空气、氧气和水之后,又一具体物质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渗透学习一种新物质的基本步骤,为以后金属、酸、碱和盐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并设置了“倾倒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二氧化碳
5、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四个实验,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社会价值二氧化碳能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灭火,是制汽水、工业的原料,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学习,便于学生联系生活,了解二氧化碳的社会价值,进而认识化学对社会的贡献。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2)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三、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直播软件实验药品:二氧化碳气体、干冰、水、石蕊试液
6、、蜡烛、澄清石灰水 实验仪器:铁架台、试管、酒精灯、火柴、烧杯、试管架、试管夹、木条、镊子、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集气瓶、塑料瓶、烧杯学生准备:分为12组(4人/组)四、教学亮点五、板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min)请同学们观看ppt中云雾缭绕的图片【创设情境】教师将无色固体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中,请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1】加入的无色固体是什么?【观看实验,提出猜想】猜想1:无色固体是冰猜想2:无色固体是干冰【互相交流,思考讨论】通过已有经验,分析讨论出猜想2的可能性更大。基于动机理论,创设云雾缭绕的情境,调动课堂氛围,并用悬念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
7、兴趣,对知识强烈的需求。环节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26min)【解决问题1】怎样证明无色固体是干冰呢?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和药品。讲解验证猜想是否成立,需要收集证据,根据证据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副板书】于黑板副板书出贴上“提出猜想,收集证据,证据推理,得出结论”的卡片。【学习任务1布置】请学生于学案中设计实验1,利用实验验证无色固体是否为干冰。【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实验验证,证据推理】选择学生提出的合适方案进行演示实验1(直播投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与学生共同总结,得
8、出无色固体是干冰的结论。讲解再次总结初中阶段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引导带领学生共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性质:CO2 + Ca(OH)2=CaCO3+ H2O【设计实验1,收集证据】学生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可行的方案。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现象。方案1:带火星的小木条方案2:将干冰放入澄清石灰水中【书写记录】书写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方程式。实验探究,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建构学生实验观。引导学生初步建构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过渡展示一瓶常温常压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引导学生
9、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板书】物理性质:常温下,无色、无味气体引导 白雾是什么?解释教师解释白雾产生的原因,白雾中可能有什么物质,进而引出干冰易升华吸热的特点。【板书】物理性质:干冰升华吸热。【提出问题2】白雾为什么向下沉?【解决问题2】【实验验证,证据推理】进行演示实验2-课本实验蜡烛阶梯实验(直播投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证据。【板书】物理性质:CO2 空气 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认真听讲,思考回答】学生跟随教师思路认真听讲并思考回答。【根据问题,提出猜想】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对实验证据进行分
10、析推理,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解决问题。过渡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白雾消失了?【提出问题3】白雾为什么消失?【解决问题3】【学习任务布置】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实验3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评价】对学生预测问题的角度、思路、回答进行评价。【总结拓展】讲解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CO2,再次总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交流讨论,提出猜想】猜想1:升华猜想2:二氧化碳溶于水【学生实验,收集证据】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实验3-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实验验证,证据推理】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描
11、述。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使瓶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瓶子变瘪。并记录【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以真实的场景创设问题情境,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学生已经在物理课上学习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从现象上看塑料瓶变瘪,进而一步帮同学们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增强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分析和认识身边的物质和现象。过渡白雾消失了,刚刚咱们通过实验验证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CO2与H2O发生化学变化了吗?资料卡片提供资料卡片: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红教师实验取塑料瓶中的适量溶液于试管中,往试管中滴加石蕊溶液。观察
12、到溶液变红。【提出问题4】什么物质使石蕊溶液变红?【解决问题4】【引导】引导学生进行进行猜想【评价】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评价和点评。【学习任务布置】引导学生为解决以上问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评价】对学生的设计的方案和进行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点评。(投屏实时反馈) 讲解教师讲解生成的新物质是碳酸,并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了碳酸,是碳酸使得石蕊溶液变红。【板书】化学性质:CO2+H2O=H2CO3【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提出可能的猜想。【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可行的方案。猜想一: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猜想二: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猜想三:可能是二
13、氧化碳与水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设计实验,收集证据】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证据,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现象。【实验验证,证据推理】完成组内设计的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学生思考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决问题】CO2与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石蕊溶液变红。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间的逻辑关系,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充分利用知识储备进行实验探究,构建学生实验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将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进行充分应用。让学生大胆进行推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组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CO2实验的设计,意在突出证据推
14、理。由实验观察再思考得出结论式的教材设计,改为基于猜想后的证据探寻型的实验探究,意在突出证据推理这一化学核心素养。在开放性的环境中让学生经历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各种证据,并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科学结论,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演示实验】碳酸饮料是在液体饮料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做成的。教师摇晃雪碧瓶子,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提出问题5】碳酸稳定吗?【解决问题5】【实验5验证,证据推理】教师加热试管中的红色溶液,观察红色溶液变回紫色。【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碳酸不稳定。【教师总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15、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板书】H2CO3=CO2+H2O【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原因。【小组讨论】猜想碳酸不稳定。【书写记录】碳酸分解的方程式。基于动机理论,创设教学情景,引起同学对本节课的兴趣;以生活中实例拉近学生与知识距离。形成科学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习惯;环节3:总结提升,迁移运用(10分钟)【归纳】通过板书和学生共同归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引导】微课播放,引导学生通过ppt中的用途,分析用到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归纳总结】请同学们和一起归纳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并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学科方法是什么? 科学探究是我们解决化学问题常用的方法,性质决定用途是我们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