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50087006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度学习的背景及意义深度学习的提出,既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也是对时代挑战的主 动回应。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为理解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为 消解种种二元对立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确 立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文化的相关性,落实了学生在教学活动 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模拟性地“参与”人类社会 历史实践,形成有助于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而教师的作用与价值也 在深度学习中得以充分实现。“鹦鹉学舌”“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等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 习,历来被批判,而“有意义学习”“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学习”, 自然是被嘉许的。吊诡的是,在实践中,被嘉许的,常常做不到,而 被

2、批判的,却常常是难以摆脱的无奈现实。正如人们所看到、所遭受 的那样,原本应该是成就人、培养人、让人体悟感受生命意义和价值 的教学活动,竟然变成令人生厌、极力逃避的活动。在令人生厌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总是 很弱。针对这种情形,便有了相应的改革和尝试。例如,改变学习方 式、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尝试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等等。所有这些改 革,都在于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参与性强。但是,若改革只以学 生主动性为目的,便易着眼表面,从形式上入手,甚至顾此失彼。例 如,强调学生的兴趣而忽视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 与而忽视教师的引导;强调学生的愉悦而轻视严肃严格的学习;等等。

3、这些致力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改革,虽有效果但效果不大,或 流于形式而无视内容,或流于机械僵化而丧失灵活生动。这说明负责 任而有意义的教学改进,必须基于教学规律之上。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全国多个实验区开 展了“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研究,努力在自觉的教育实验活 动中探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 培养人的理智活动,成为能够回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实践活 动。一、深度学习的紧迫性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教学即传递”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定位, 即人类认识成果是传递物、教师是传递者、学生是接受者。虽然也有 批判者认为教学并非“传递”而是“体验”“创新”

4、,但是,这种观 点除了作为“教学即传递”的“非此即彼”的对立面,在实践中实难 找到落实的方法与路径。而“教学即传递”则因体现了教学最基本的 方法与路径,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广泛、持续且扎实的影响。但这种 观点及相应的实践,本身并没能体现教学活动全部的内涵与意义,很 大程度上片面化了教师、学生的角色与地位,也弱化了知识本应有的 意义与作用,降低了教学活动本应有的地位。在社会发展相对缓慢、 知识来源相对单一的时代,在“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需要索取而 非选择的时代,当发布的知识具有权威性而无需个人做评判只需接受 的时代,“传递”(甚至只是“灌输”或知识的“平移”)足以应对, 因而有着实践的合法性基础

5、。但是,当信息时代来临,知识来源途径多样混杂,每一个人都可 能发布信息而每一个人也都面临着要对信息的正误做出独立评判的 时候,若教学还只是定位于“传递”,主要以死记硬背为手段的表层 学习,或它的反面一只强调探究形式而无探究精神的学习形式,不仅 苍白无力,甚至有害。我们必须要思考: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时代,如果教学的 目的还只是传递和接受知识,教学存在的价值何在?在“百度一下你 就知道”的时代,若教师还只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那么,教 师还有存在的价值吗?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是无可替代的?当信息真 假不明、良莠不齐地汇聚而来时,教学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辨别真伪、 明辨是非?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6、的时代,学生凭什么要通过艰苦 的学习去掌握课本上“枯燥”“死板” “无趣”的知识?教学如何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当AlphaGo大胜围棋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的时代,只传递知识 的教学自然不行,它的反面,不关注知识的价值而只形式化地关注探 究、创新和体验的教学,同样不行。信息时代的到来,逼迫着教学必须从农耕时代朴素的“教学即传 递”的观念中走出来,也从非此即彼的各种形式化的改革中走出来, 重新认识教学的任务与功能。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承继人类认识成果, 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体验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思想的、行为的、 判断力的精华,成长为能够明辨是非、有正确价值观、有担当的未来 社会实践的主人。

7、总之,教学为了发展,教学要促进发展,教学要让 学生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成为当 前紧迫的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 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信息时代把我们以前 本应有但被忽略了的思考与实践,凸显出来,逼迫我们给出答案,深 度学习的研究应运而生。二、深度学习的意涵特征及发生的条件(一)深度学习的意涵要想深刻揭示深度学习的意涵,首先要明确它不是什么。显然,深度学习不是表层学习、浅层学习,不是机械学习,不是 死记硬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好回答的。难的是 如何回答深度学习的本质,深度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理解学 习

8、”“探究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与以上所列举的表层学习、机械 学习相比,这些学习更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强调“意义”“理 解”“专注”,但是,只有这些,还不是“深度学习”。我们所说的深度学习,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点:深度学习是教学 中的学生学习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者的自学,必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深度学习的内容是有挑战性的人类已有认识成果;深度学习是学生感 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深 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 养的基本途径。深度学习同样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强调发展,但深度 学习超越了心理学的一般学习理论,不仅强调心理学意义上

9、的个体参 与、个体建构,更强调社会意义上的个体参与,强调社会建构、历史 建构;更深刻的是,深度学习超越了一般心理学对学习者发展的期待, 例如,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一般发展,而深度学习则强调要在这样的 “一般发展”之上,促进学生作为具体的、社会历史实践主体的成长 和发展,形成有助于学生未来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作为社 会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健康的身心、高水平的文化修养、强的实践能力、 高尚的精神境界。总之,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 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 学习过程。在这个

10、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 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 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 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 实践的主人。(二)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其理论依据那么,如何知道深度学习发生了?深度学习,是极为复杂的活动,判断深度学习是否发生,可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说明。1. 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联想与结构”,既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也指这样的学习方 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作为学习方式的样态,要处理的是外在知识与学生经验之间的转 化问题。通过调动以往的经验来参

11、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习 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 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对象)。“联想与结构”需要并 发展着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结构能力。作为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是在结构系统中的知识,是能 够说明其他知识也能被其他知识所说明的。例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便在平面几何的面积公式中,能够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来说明, 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意义的理解。也就是说,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零散、碎片式、杂乱无章的信息,而是有逻辑、 有体系、有结构的知识;学生也并不孤立地学习知识,而是在教师的 引导下,根据当

12、前的学习活动去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的经验、知识, 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换言之,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学习结构中的知识,从而也通过建构将学 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关联和结构进行个人化的再关联再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例如,典故在诗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弄清“典故”,便能够把握典故所要表达的关联及其意义,并进而形成个 人对于诗歌的关联性意义理解。2. 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回答的是学生的学习机 制问题。“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简单的肢体活 动,“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学

13、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去容纳外在知识的灌输,也不是从实践开始的 盲目试误,而是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及 其过程的学习与体验,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 的主体。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有“活动” 的机会,有“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地、简 约地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形成、发展过程的机会。但在教学实 践中,这一点常被忽视,因为学生的认识是直接从人类认识的结果开 始,从概念、原理开始,这虽然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高起点、目的性与 教育性,但也容易导致把知识传递本身当做目的,忽视学生的主动认 识活动,直接将知识“灌输”“平移”

14、给学生。因此,强调“活动与 体验”便尤为重要。当然,学生的“活动”“亲身经历”既不可能也 不必要像人类最初发现(发明)知识那样,而是典型地、简约地经历结 构性的关键过程与关键内容。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学 生便能够简约地、模拟地“经历”人类发现(发明)知识的关键环节, 通过自己的活动将符号化的知识“打开”,将静态的知识“激活”, 全身心地体验知识本身蕴含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与意义。这样的过程, 便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过程,是学 生深度学习的机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硬知识”(“干 货”)之外,体会到更深刻、复杂的情感以及学科思想方

15、法。例如, 只有进入知识发现(发明)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感同身受,体会到“日 心说”发现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体会到所学内容在学科发展及人类 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价值,也才能体会到教学内容对于个人精神成长的 意义。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成为活动主体,成长为“具备审美能 力和文化修养,成为称职的文化继承者”,成为一个具体而丰富的人。学生的主动认识(学习)活动,是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沟通 与合作等活动同时展开的。例如:教师的启发、引领,实验活动中同 学间的互助合作、课堂讨论中的相互启发、小组作业中的相互依赖与 信任,等等。这些活动本身,也典型地再现着知识发现发明)过程中 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信任与合

16、作。可以说,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 体验社会性情绪、情感,进行积极正向社会化的重要活动。在深度学习这里,教学不再是人们所讽刺的“颈部以上的”冷冰 冰的理智活动,而是理智与情感共在的,鲜活的、有温度的活动。学 生以全部的思想和精神去感受和体验学习活动的丰富复杂、细微精深, 真切或模拟地去体验伴随活动而来的痛苦或欣喜的感觉经历。3. 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本质与变式”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学习对象)的问题。 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去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 系,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例如, 要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鸟,从“能飞”“有翅膀”入手不行,记忆大 量的鸟的类型与名字也不行,而必须通过“羽毛”这个本质属性去判 断。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便是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分辨出本质 与非本质属性区别的过程,更是对学习内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的过程。因此,把握事物的本质就不是直接从教师嘴里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