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433].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9744922 上传时间:2023-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教学设计[4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4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4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43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学设计[43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学设计[433].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核舟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意思,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品味文中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3、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艺术上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期出门旅游的时候可能景点见到过一项绝技:米上刻字。在米粒大小的空间刻下一首古诗等,这种技术就是手工雕刻,尤其是微雕。一根头发上便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介绍 魏学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2、。 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 文体及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三、熟读课文,翻译文章(一)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2、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文中生字:Y mn wng y yu j xun ru sn rn 洢 皿 罔 贻 有 奇 轩 箬 糁 髯 zh tn jio zh q j rn x y f 褶 袒 矫 属 诎 髻 壬 戌 虞 甫 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节奏。4、全班齐读。(二)翻译文章1、学生自译,结合注释,勾画不理解的句子。2

3、、小组讨论,互助互译,解决疑问。3、集体共译,教师讲解,理解重难点词义。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不相类似 诎:通“屈”,弯曲 衡:通“横” 了了:清清楚楚 为人五:刻成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复习:1、朗读全文 2、重点词语解释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 “奇巧” 2、 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请同学们细读课文,为文章

4、划分层次。 “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 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船舱、船头、船尾)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详写)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略写)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二、继续研讨课文 通过分析发现介绍舟的正面并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而是将船头和船舱颠倒来写,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原因:1、船舱是核舟的中间部分,高起而宽敞,引人注目,船舱的门可以关闭,能激发读者兴趣。2、窗上可有苏轼的赤壁赋中的写

5、景诗句,照应核舟主题,可以使读者想象苏轼泛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第三课时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体会文中语言1、分析讨论第三、四段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2)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 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 (3)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 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 位置 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东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 神态 鲁直:左

6、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让学生上台模仿他们的形态)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很好地凸显出“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

7、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4)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有力突出了“泛舟”主题,渲染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2、分析讨论第五段:介绍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

8、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3、分析讨论第六段:对“核舟”总结、评价。 (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 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对比中突出了工艺之精细、奇妙。最后用“嘻,技艺灵怪矣哉!”的赞叹收束全文,点明中心。二、总结全文: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活灵活现,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板书设计:一、概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船舱-船舱的结构形态船头-三个人物的姿态、神情二、具体介绍核舟船尾-舟子二人的形象 奇巧船背-题刻及颜色三、对“核舟”总结、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