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9673292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优质校一模历史试卷汇编——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答案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常考题型考向考题考情先秦时期的三大政治制度20卷24;20卷41;19卷24;19卷24;17卷24考查角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考查方式:注重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考查,渗透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考查,如重视历史地理、利用考古史料、文献史料呈现新情境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21卷乙24;20卷24;19卷24;18卷24;17卷24秦汉时期的政治21卷甲25;19卷25;19卷40;17卷25考查角度:郡国并行制,地方吏治,外戚干政等考查方式:注重对这一阶段历史横向联系的考查,渗透唯物史观基本史学理论,重视运用考古史料、文献史料以及图表等统计方法呈现新情境三国两晋

2、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20卷42;20卷47;20卷26;20卷45;20卷47;19卷26;18卷25、41;18卷26;18卷25;17卷26;17卷27、44考查角度:三省六部制、藩镇、科举制、唐宋变革等考查方式:以文本为载体,要求考生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主要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明清时期的政治21卷甲27、42;20卷27;18卷41;17卷27、45;17卷40考查角度:集中在经济发展的变化上,也考查明初治国理念、内阁、军机处等考查方式:注意命题大多引入经典史料,要求学生对材料信息进行获取和解读,突出对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归纳探究能力的考查方法点拨解答选

3、择题的四个步骤:(1)一审,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注意题干考查的角度。(2)二联,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抽取、储备与题意相关的知识,并进行对比。(3)三比,把备选项和题干进行联系比较,先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错误,再看备选项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考查的角度。(4)四查,审查备选项,只有本身是正确的且符合题干要求的备选项,才能最后入选。1依托教材内容,考查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知识【解题技法】(1)了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基本定义(2)链接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重点考查知识点a.分封制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内容: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义务:诸侯为天子

4、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权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开发边疆,稳定秩序;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等级观念浓厚。b.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族权和政权结合,家国一体。影响:实现了族权与政权、国与家的结合,保障了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c.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典例】(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

5、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强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另外,王位世袭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排除B。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

6、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宗法制度,C不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2抓住文献材料主旨,直击题目考查相关知识点【典例】(2021年全国甲卷)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

7、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解题技法】(1)通过阅读材料信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得出考查知识点为科举制。(2)链接科举制的全面认识等知识点(a)特点贤能治国,为我所用科举考试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儒家经义为主,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都秉承着儒家传统教义,兼备治理国家、建设国家的能力标准客观,竞争公平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方式获得官位,考试内容是固定的儒家经义,统一根据考试成

8、绩去录取优秀人才,科举考试时间固定,这些体现了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立法保护,稳定延续科举制是国家自上而下进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由国家推动运行的,因此它有立法保障,受到政府保护(b)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否定特权制度,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内核和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转化推动文化发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崇尚人文、教育的社会风气巩固国家统一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适应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推动世界文明选才方式在唐朝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

9、成部分;近代被西方国家吸收并改造成为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选拔人才有时过于重视才学标准,忽视品德,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培养封建奴仆,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试题汇编1(2021四川成都三模24)周武王克商后,周人视故土为本位的意识强烈,将洛阳称作“东国洛”。周成王迁宅于洛阳后,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不再属于“东国”范围。这一变化A消除了诸侯割据的隐患 B体现了集权体制的确立C反映了关中经济的衰落 D

10、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答案】D【解析】据材料“将洛阳称作东国洛洛阳地区被周人明确为天下之中的中国”可知洛阳由“东国”变为了中心,说明周代加强了对洛阳的控制,促进了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故选D项;据所学周代分封制存在割据隐患,排除A项;据所学集权体制的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西周时期,关中经济是重心并未衰落,排除C项。2(2021黑龙江哈六中四模24)(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材料表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异姓贵族是分封的重要组成部分 D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答案

11、】C【解析】据材料“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可知西周分封古代帝王之后,这属于分封对象的一类,故选C项;分封制并没有有效控制地方,排除A项;分封制巩固了政权,但到后期导致社会动乱,排除B项;宗法制形成了天下一家的心理认同,排除D项。3(2021安徽蚌埠四模24)据墨子记载,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楚庄王“鲜冠组缨,缝衣博袍,以治其国”;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B服饰等级特征明显C文化发展的多元化 D治国理念的统一性【答案】C【解析】

12、由材料“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晋文公大布之衣,牂羊之裘”、“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治理国家的形象都不一样,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故选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不同诸侯国间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诸侯国君主的服饰特点,不能体现等级特征,排除B项;诸侯国治理国家各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统一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4(2021北京海淀区查漏补缺2)春秋以来,“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君举必书”的天子之礼在诸侯、大夫间推行开来。晋国史官董狐因记“赵盾弑其君”而与执政大夫赵盾发生争论,且占据了上风;齐太史因记载“崔杼弑其君”而被大夫崔杼所杀,其

13、弟仍照样记录。可以反映出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频繁 部分士人仍坚守礼制要求史书有惩劝当权者的功能 史官不畏权势的角色意识A B C D【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史官与士大夫之争,而非诸侯争霸,故错误;材料中史学家对“赵盾弑其君”的批判,说明部分士人仍坚守礼制要求,故正确;由材料“君举必书”可知史书具有惩劝统治者的功能,故正确;董狐与执政大夫赵盾争执体现了史官不畏权势的角色意识,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5(2021陕西渭南一模3)封泥,又称泥封、艺泥,是盖有古代玺印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作为古代缄封公文书信,物品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

14、”(如图)等。这类封泥可用来研究秦代A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B地方割据称雄的概况C贵族政治体制的特征 D地方职官体系的史实【答案】D【解析】由材料“秦代出土的封泥中有称某守或某大守的,如九江守印、即墨大守”可知封泥与地方的管理事务有关,可以印证地方官职管理体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而非中央,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是官僚政治的体现,排除C项。6(2021陕西渭南一模2)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流派,由于这些思想的提出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其治国思想差别很大,但他们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君主专制”。这说明当时A国家统一为人心之所向 B兼并战争推动思想统一C等级分封重新焕发生机 D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答案】A【解析】由材料“这些思想的提出者政治立场不同,导致其治国思想差别很大,但他们在对待君主的态度上却高度一致,均坚持君主专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思想流派虽主张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结束战乱,稳定社会秩序,寄希望于君主,希望实现国家的统一,结束战争,故选A项;春秋时期不是兼并战争,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C项;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