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美丽.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9647018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时空的美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跨越时空的美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跨越时空的美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跨越时空的美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越时空的美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越时空的美丽.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鲁教版必修模块复习提纲6 跨越时空的美丽 话题演绎: 美丽的容颜因岁月的流逝而凋零,珠宝的华光因风雨的剥蚀而黯淡。美丽、富有、地位、权势,最终都湮没在岁月的深处唯有有崇高的品格、精神,穿越苍茫的岁月而熠熠生辉。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坦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凛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分明;“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无私它们如一座座精神的路标矗立在人生的高处,指引方向,烛照千古。 一切短暂的口腹之欲都是自我性的,一切永恒传承的精神都是利他性的。能够跨越时空依然美丽的是脱尽名缰利锁的至真至纯。我们是精神的朝圣者,我们在为人类、为事业而献身的

2、灵魂面前膜拜。左联五烈士、马克思、乔治桑、诸葛亮他们将恒久地闪耀在我们思想的天空,停驻在永远跳跃着的灵魂深处,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在柔石等五位作家遇难两周年之际,一吐心中悲愤之作。在文中鲁迅怀念他们与自己的交往,让他们可爱的形象永远活在世人心中,赞扬他们是中国很好的青年,愤怒控诉国民党政府的暴行,决意从悲哀中振作起来,与黑暗势力继续斗争下去。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3月7日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安葬马克思时,恩格斯用英语发表的讲话,既是悼词,又是演讲词,论述了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斗争实践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及在世界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深切

3、悼念。 悼念乔治桑作者以无比钦佩、崇敬的心情表达了对乔治桑逝世的沉痛悼念,同时对乔治桑追求自由、平等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美,启发人们接受乔治桑遗赠给人类的巨大精神财富,迎接未来。 千秋遗爱在人间正题为“千秋遗爱在人间”,副题为“成都武侯祠小记”。在这里作者想到的是诸葛亮当年在帮助刘备兴复汉室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境界,它会给后人以巨大的影响,它必然会激励人们为事业而努力奋斗,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写作借鉴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抒情叙事散文。作者的感情经过积淀之后;使全文的怀念、哀思的悲剧色彩,凝结成具有悲壮的美学风格特点。这种悲壮的美

4、学风格所要完成的审美目的,不仅是对于毁灭了美的黑暗的鞭挞,而且也是对于被毁灭了的美的礼赞。因此,它不是使人悲哀、感伤,而是有助于激励人们的意志,化悲痛为力量。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是其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就全篇来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况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用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的方式;而抒情则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 悼念乔治桑虽是悼念文章,但从文章中丝毫感受不到浓郁、悲痛的气氛,这与作者没有留恋于失去乔治桑的悲痛,而是着力颂扬她的存在给世人的贡献有关。着眼于逝去的乔治桑的业绩的追述,以及她逝去后的精神的永恒,更能凸现乔治桑的人生价值的崇高,这是

5、悼文的基本写法。 千秋遗爱在人间知识宏丰,开阖自如;文笔流畅,酣畅淋漓。作者从传说写起,以传说收尾,做到了首尾相应,构思缜密。同时,适时穿插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并用“诸葛鼓”“相公岭”等民间活动来加以衬托。 思考感悟 1、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不是高僧,没有涅磐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我于是就逃走”。请谈谈自己对鲁迅的这种选择的看法。 韧性战斗精神 不要做无畏的牺牲-鲁迅 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要善于躲在战壕里同对手作战 “在一个浪漫主义理想的引领下的前行是相对容易的,而在清醒地意识到世界的无序和无望之后仍然能够一往无前地用自己的行动照亮旅途,照亮他人,无疑更令人尊重。” 2、 有人说,

6、“左联五烈士”、马克思等以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代价追求他们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佩,但他们不懂得品味生活,享受人生,这样做并不值得;也有人说“人所共仰的理想人物,就是为了人类牺牲了自己”,他们这种做法是最有价值的。请就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埋头苦干的如张骞、郑吉、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图伯特、林则徐、黄文弼、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 拼命硬干的如傅介子、班超、耿恭、阿史那社尔、契何力、阿玉锡、阿布赉、库尔察克、左宗

7、棠、刘锦棠、冯特民等; 为民请命的如张雄、丘处机、洪亮吉、谭嗣同、温世霖等; 舍身求法的如法显、鸠摩罗什、宋云、玄奘等。 3、 一个人怎样做,他的精神才能跨越时空而依然美丽?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司马迁在左传襄公十四年揭示先秦儒家人生理想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经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语言基础 语音 惴惴 涅磐 挈妇将雏 大王 缁衣 眷眷 不屑 偈子 押解 禁锢 嫉恨 给予 诬蔑 卓有成效 禀性 强韧 燎原 桂冠 叱咤风云 度假 夹峙 修葺 葳蕤 皎好 楹联 严饬 叫嚣 字形 镣(镣铐) 赎(赎身) 诽(诽谤) 缭(缭乱) 椟(木椟) 徘(徘徊) 近义词 学历 学力 必须 必

8、需 成语 挈妇将雏:携带着妻子和孩子。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或写文章躲躲闪闪,含糊不清。 明珠投暗:明亮的珍珠,落在黑暗的地方。文中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人心惟危:“人心惟危”,是尚书大禹谟里一句话,意思是人的心地险恶难测。 浅尝辄止:刚入门就不再钻研。辄,就。 坚韧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不动摇,有韧性。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的样子。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器宇轩昂:形容仪表不凡,精神昂扬的样子。也作“气宇轩昂”。 浮想联翩:指种种思绪不断涌上心头,比喻连续不断。 材料积累 1、高僧坐化 2、向子期及竹林七贤 中国历史上,魏晋无疑是黑暗的时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9、,而思想上,魏晋却充盈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那些生活在动荡不安里的人们,从过去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里走了出来,无论对于宇宙、政治、人生或是艺术,都持有大胆的独立的见解。他们有着文人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也有着文人最大的慰藉,或是酒色,或是药石,或是音乐,或是山水,或是宗教,这些都是他们灵魂的寄托所在,而他们当中“竹林七贤”无疑是一个典型。 陈留的阮籍,谯郡的嵇康,河内的山涛,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瑯琊的王戎世称“竹林七贤”,常聚于竹林之下,喝酒谈玄,赋诗弄曲,怨愤、清拔、孤傲、飘逸。 嵇康 广陵绝唱 何所见而去 与山巨源绝交书 阮籍 青白眼 穷途之哭 王戎 神童 吝啬 七贤中的俗

10、物 山涛 好朋友 好丈夫 好官 刘伶 土木形骸 鹿车随葬 天地为房屋,屋宇为衣裤 祭酒 酒德颂 阮咸 诸阮共饮 汉琵琶(阮琴) 向秀 锻铁 灌园(吕安) 3柔石“台州式的硬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起了方孝孺,觉得很有些这模样的”。这是文章的第一次类比。方孝孺是一个固执的具有正义感的人,因为不肯替燕王朱棣起草即帝位的诏书而被杀害。燕王威胁道:“你不怕诛九族吗?”方孝孺豪迈地说:“即诛十族何妨?”当缚其弟孝友至,他潸然涕下。孝友作诗曰:“吾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鹤,旅魂依旧到家山。”方氏家族被杀数百人。这段文字表现了方孝孺、方孝友兄弟宁折不弯视死如归的硬骨头精神。“台州式硬气”,并非专指孝孺一人。鲁迅只提到他的名字,不过以他作代表罢了。方孝孺深深地知道顶撞皇帝是要砍脑袋的,燕王已明确告诉他:“诛九族”。他毫不在乎地说“即诛十族何妨”,使亲友做了无谓的牺牲,这确实“颇有点迂”。朱棣主政,“以剥皮始,以剥皮终”(病后杂谈)而“闻名”天下,鲁迅用孝孺类比柔石,以朱棣类比独夫蟊贼蒋介石,虽没有明指蒋介石“以剥皮始,以剥皮终”般凶残,但懂得历史的读者,看了这个类比,蒋介石何等人也,也就不难想见了。这就是“台州式硬气”要告诉我们的内容这无异给国民党当头一闷棍,无情地撕下了他们的假面,让他露出刽子手青面獠牙的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