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力的平衡6.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387485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力的平衡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三节 力的平衡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三节 力的平衡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三节 力的平衡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力的平衡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力的平衡6.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7.3 力的平衡 林自强福建省福州第十中学 福建福州350011一、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知道二力平衡条件。本节包括两部分: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一部分展示的是一组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第二部分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二力平衡条件。本节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又一个基本关系,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二、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了物体不受力的运动状态。同时经历了二力合成的探究,具有初步的数据分析论证能力。 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不完整,需要一次综合提升,了解物理学科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学习特点。初中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还很弱。学生熟悉QQ、微信等网络软件的使

2、用,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教师自制教具也较为简便。有条件建构“互联网+实验”的教学环境,增强教学指向性和趣味性。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条件;能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得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通过自制教具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通过动手实验,回顾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通过QQ班群建构“互联网+实验”环境,帮助学生即拍即传,互联分享,自主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力平衡概念的得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难点: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五、 教学设计思想情景观认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境脉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境脉中被协商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力传统教学,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协商,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通过“手机进课堂、QQ来帮忙”、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帮助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时分享生成资源,让学生多角度观察自己的操作、反思自己的学习,实现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升的物理学习。六、 教学准备演示板、纸片、希沃系统、网络、学生配智能手机、弹簧测力计、木块七、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教学策略学生活动或预设新课引入1.奇石图片引

4、入新课。 2.复习提问: 体的运动状态包括什么?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引导思考:受外力,运动状态是否一定发生改变?1.通过图片创设情景,提问引发学生认知需要。2.复习相关知识、板书知识结构为本课学习作好铺垫。1.激趣、激疑2.回顾知识、思考新问题新课教学片断13.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实例,分析归纳得结论:受到外力,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 4.引导学生分类讨论,建立平衡状态、力的平衡、二力平衡等概念。对比分析引入探究问题: 当物体受两个力处于静止状态,二力平衡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3. 采用归纳策略的启发式教学。4. 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到难,提出具体的明确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3.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并

5、试着将宽泛的原始问题进行提炼。4.尝试从运动状态分析到受力情况,再从受力情况分析运动状态,以便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新课教学片断25.自制教具演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6.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对比分析出结论。5.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先猜再做。6.注重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5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汇报现象。6.分析现象归纳结论。新课教学片断37.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大小G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f 引导学生运用智能手机即拍即传实验结果、分析结果上传到班级QQ群里,作为生成资源。当学生上台分析时,同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7.QQ构建“互联网+实验”的学

6、习环境,提供能就理解进行相互协商的社会情境,方便教师使用元认知的方法。既增加学生迁移新情境的程度,也能帮助学生获得学科领域知识和帮助理解的工具性技能,养成学以致用的意识。7.分组动手实验,结果用手机上传Q群。Q群上观察、分析、评价别人的结果,代表上讲台表达看法。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当堂反馈、纠正和强化。总结收获8.教师提问:1、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2、通过这节课获得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3、解题运用了什么方法?锻炼了大家哪些能力?8.养成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8.学生思考、回答,总结全课知识与方法的收获,能力上的锻炼。课后作业9.布置1.已知茶壶重力大小G=5N,在水平面上静止时,试通过受力分析求

7、出茶壶对水平面的压力F大小 ?2.列表对比分析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异同点。9.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水平9.学生课后完成八、 板书设计7.3 力的平衡一、 力的平衡 速度大小二、 二力平衡 运动状态1. 定义: 运动方向2. 条件: 不受力 平衡状态 大小相等 原来静止 保持静止状态 方向相反 原来运动 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作用在同一直线 受平衡力 作用在同一物体 受力 三、 二力平衡时,合力F合=0 受非平衡力 运动状态一定改变四、 应用 受外力 运动状态不一定改变1.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大小G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f九、 教学反思1.学生运用智能手机拍照上传到QQ群时,应明确指出要拍摄同学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比如测重力读数过程,要把测量者也拍摄进画面;测摩擦力时,需要从侧面拍摄水平拉动过程,以判断是否沿水平方向拉动。2.学生作图分析过程要明确指出运用图形语言来表达,未知量等于已知量的逻辑关系。3.课后作业中要对比分析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区别,善用图形语言分析压力的事例,为后续教学做铺垫。4.联系力的合成分析受力平衡时合力特点,进一步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在课的尾声进行一次全章的总结和提升。对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认识运动与力的定性关系,有较大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