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9357195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3课核舟记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核舟记教材说明一、整体把握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 的一个著名掌故一“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遍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 成就。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讪”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 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 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 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 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 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 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 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 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 分。乂可分为三小层:第一小层(第2

3、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 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 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一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 这-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 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 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 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

4、! 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 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 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 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 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 雕刻家的细心。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

5、 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结。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亳无夸饰, 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二、问题研究1. 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像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 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大苏泛赤壁”,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滂朝廷的意图, 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

6、职。苏 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斌后赤壁赋和 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 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 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 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起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要点:(1)苏轼游赤鼻矶,也曾“摄衣而上,履峻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 巢,俯冯夷之幽宫,但据前后两篇赤壁赋所记,大部分时间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

7、修狭”的特点,宜于刻成舟形。由于这两个原因,雕刻家白 然会产生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2)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 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 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 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 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3)游览的地点是在赤鼻矶(苏轼误作赤壁),这在核舟上是无论如何也难以用富

8、有立体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于是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 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 种“移植”的手法。(4)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 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 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5)除上述的各项设计而外,还有两个细节也很有表现力:一个是佛印矫首昂视, 一个是楫右边那个舟子“右手攀右

9、趾,若啸呼状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 色,后者使人感到江上确实有徐徐吹来的“清风,这就把“核舟以外的广大艺术空间展示出 来了。2. 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 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本文写核舟整 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以下写局部:正面 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 分,自应在后。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 头一中间一船尾”这样的顺序写,

10、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竞然 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乂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 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 重要一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i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 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 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

11、三位游者的。3. 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 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充分了解本文主体部分(即第2至第5段)布局方式的基础上,用 心探讨按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答题时,最好辅之以板书。例如:(中间部分即船舱:上有箸篷,旁有小窗,窗上刻有16个字 船的正面船头部分刻游览者:佛印(右)一苏(中)一黄(左)船尾部分刻舟子:一人仰面,一人俯听茶声船的背面(顶部):题名(14字)和篆章(4字)有关资料一、参考译文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

12、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 某些东两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 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 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 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 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 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

13、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 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宜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 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 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一念珠可以 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 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 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

14、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 茶的声音。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 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 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亥厅竹篷、船梧、炉子、茶壶、手卷、 念珠各i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寸。是挑 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核舟记教学建议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出这件实物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 在眼前有了它的完整形象,教学才能顺利地进

15、行。建议如下:1. 整体感知极为重要,最好不要把课文分作两半,每课时讲-半,而要做到每-个课 时都从课文的整体出发来设计教学的步骤。例如,前一课时以反复诵读为主,使学生初熟悉 课文的全局,再就文章的脉络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大体上了解作者行文的用心;后一课时在 探究雕刻家艺术构思和文章中的空间顺序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背诵指定的段落,然后完成练 习第三、四题。这是总体设想。2. 本文作者在文学史上影响不大,可用两三句话带过。但导入环节很重要,因为课文 内容不算生动,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无妨讲一个能工巧匠的故事(如鬼斧神工”之类),1 分钟能讲完最好。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也要简略地讲下。3. 本文所有的生词皆有注释,不必单列解词一项,有些词语可以在探索文章脉络时 予以强调,有些可以在结束讲读前指出,要求学生牢记它们的意思。4. 理清文章脉络的关键是以第一段为纲,以末段作结。例如:首段中“径寸之木伏 下文“长约八分有奇(第二段)及“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末段)。“因势象形伏下文桃核 修狭者各具情态”伏第三、四段中关于五个人物情态的描述。“大苏泛赤壁伏下文 窗上所刻16字(第二段)及“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第三段)。5. 按空间顺序说明这一条略加注意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