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353565 上传时间:2024-01-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阳东一中2009届高三生活与哲学辨析题50题1、辨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答:(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3分)(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人”强调人们办事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如果把它理解为人们办事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因此,不能简单的说这一观点是唯心主义,必须进行具体分析。(4分)(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2、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分)(4)题目把这两个观点说成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不确切的。(1分)2. 辨题: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全面概括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3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3分)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只涉及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一个方面。(3分)题目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3、辨题: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而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

3、有目的的活动,因而由人类社会活动形成的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答:(1)“自然界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4分)(2)社会活动的确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社会的确也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但是由此认为“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是错误的。首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其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的。即使是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

4、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所以说,人类社会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不能错误地认为人类社会不具有客观实在性。(6分)(3)题目观点是不科学的。(1分)4、背景材料:2006年9月3日,欧洲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一号”执行其最后一项任务一一撞击月球。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撞”出了大量物质,供科学家对撞击点进行进一步研究,圆满完成了科学实验任务。辨题:人都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从自然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料的。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在实际行动之前还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智能一号”按预定计划撞击月球表面

5、,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表现。(5分)(2)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目的、想法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物质资料,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智能一号”按预定计划撞击月球表面,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表现。(5分) (3)可见,辨题说法是片面的。(1分)5背景: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消息,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中国申报的另一项目河南安阳殷墟也全票通过评审,成为中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相关专家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辨题:只要充

6、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我国的世界遗产。 答:(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总是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2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这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2分)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保护好我国的世界遗产必须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2)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事物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1分)这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会不至于破坏我国的世界遗产,并进一步保护好这些遗产。(2分)(3)由此可见,题目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6.辨题

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而辍广”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精析 :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两个层次,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强调按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能够正确理解所引用古语的哲学寓意,即都强调了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然后分层说明即可,最后要指出其不合理之处。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题中的两句话都说明了

8、规律的客观性,即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论人们是否认识,喜欢与否,承认还是不承认,只要条件存在,它就要起作用。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力与活动,题中的观点并未提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也就没有体现出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7、辨题:规律是客观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只能服从它(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9、,造福于人类。(3)题中观点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正确的,而认为人们只能服从规律,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起来。8辨题:规律就是铁的法则。答:(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3分)(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谁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这点来说,规律具有铁的法则的无情性,题目中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4分)(3)法则是人们根据客观情况制定的,属于主观意识的范畴,不具有规律的客观性,只不过好的法则是规律的反映。因此,规律就是铁的法则又是错误的。(4分)9材料:2008年5月12日

10、,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我国军民迅速投入了救援,彰显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辨题: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答:(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观点。(2分)(2)“天灾不由人”即天灾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人们不可能改变自然现象中的天灾,如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3分)(3)“抗灾不由天”即抗灾的成败不是由天意决定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对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3分)(4)人们在尊重实际和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顽强的精神、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困难(天灾)的,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充分体

11、现了“抗灾不由天”。(3分)10辨题: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精析:题中观点虽然看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事物的积极的作用;但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有三处错误:一是把意识能动作用概念缩小了,只看到相反作用,没看到反映 ;二是没有区别开正确意识与错误意识的不同作用,只看到积极作用,没看到错误意识的消极作用;三是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为可以直接对客观事物起作用, 没有理解这种作用只是一种指挥作用 , 是间接的,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因此,此题的辨点也就有以上三个方面。答案组织就依据上述分析依次答出即可。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意识能够能动

12、地认识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 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对客观事物起反作用。因此,仅仅归结为反作用是不完整的。(2)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意识 , 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 , 则对事物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意识不能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 , 它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人们的行动 ,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 ,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4)由此可见,题目的观点是不科学的。11、辨题: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13、。答:(1)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3)纵上所述,命题的观点看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观点则是错误的。12第四届“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吴海军以

14、科技创业、产业报国为己任,凭着深厚的科技理论功底、前瞻的发展战略眼光、敏锐的市场竞争意识,在计算机研发和制造领域掌握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辨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成就事业。答:(1)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分)人们要成就事业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这点看,辨题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1分)(2)人们要成就事业必须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分)吴海军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并掌握了多项国际先进技术,才成就了一番事业。(2分)(3)人们要成就事业还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2)(4)可见,辨题观点是片面的。(1分)13、辨题:实践出真知。人们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答:(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通过实践活动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因此,实践出真知。(4分)(2)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是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

16、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6分)(3)因此,认为“只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获得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一说法是不科学的。(1分)14辨题: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精析 :本题辨点有四个,一是理论来自实践,结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即可;二是来自实践的理论是否是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来自实践的理论是否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应从认识反作用的双重性说明,同时还应说明实践的成功还需要一定物质条件;四是来自实践的理论是否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应从认识的无限性上说明。答:(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