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内容.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9339016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职业卫生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职业卫生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职业卫生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职业卫生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内容.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业健康安全培训教案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至今,职业卫生相关工作的开展也在积极的推动中,最近几年,从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到施秉恒盛公司发生的建国以来最大的职业病群发事件,凸显出职业卫生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明显没有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此时接手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应该说也是临危受命。如何做好职业卫生工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安全监督部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企业业主均肩负着国家的期望和人民的期待。第一部分:我国职业病现状2010年4月28日,卫生部向社会公布了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2009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8128例。职业病病

2、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冶金,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38%、9.33%和6.99%。2009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4万例,死亡病例748例。在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91.89%。目前尘肺病仍是我国最严重的职业病,2009年报告尘肺病例数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9.96%;尘肺病发病工龄缩短,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中、小型企业尘肺病发病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尘肺病分布在中、小型企业。职业中毒方面,2009年共报告各类急性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近50种,引起中毒例数最多的物质为一氧化碳,主要分布在冶金、煤炭、建设和建材行业。66.

3、74%的急性职业中毒病例发生在小型企业。2009年全国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砷及其化合物,只要分布在冶金、有色金属和机械行业。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09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722730例。有专家指出,由于现在发布的职业病新发病例数是从覆盖率仅达10%左右的职业健康监护中发现的,因此实际病例远远高于有关报告数字。一、职业性有害因素来源及其分类职业性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有毒物质:如铅

4、、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有机磷农药等;(2)生产性粉尘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2.物理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低温;(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3)噪声、振动;(4)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等;(5)电离辐射:如X射线、r射线等。3.生物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性传染病源物。(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

5、;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二、职业病概念医学上所称的职业病是指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通称职业病。而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却有其特定的范围,即指政府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其定义为: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即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业、事业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6、3)必须是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三、职业病的特点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大多是可检测的(3)有一定的发病率(4)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诊断、处理,康复效果较好,但有些职业病(例如矽肺),目前尚无特效疗法(5)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四、职业病的三级预防原则1.第一级预防 即从根本上消除或最大可能地减少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2.第二级预防 当第一级预防未能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尽早发现,采取补救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早期检测,及时处理,防止病损的进一步发展。3.第三级预防 指对已发展成职业性疾

7、病的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脱离接触,实施治疗,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等。第二部分:粉尘危害与控制一、粉尘及主要危害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它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尘肺是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生产性粉尘污染的产生与技术水平、生产工艺和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和防止其产生。一、粉尘的来源和分类(一)生产性粉尘的来源矿山开采、凿岩、爆破、运输、隧道开凿、筑路等;冶金工业中的原材料准备、矿石粉碎、筛分、配料等;机械铸造工业中原料破碎、配料、

8、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业的原料加工;皮毛、纺织工业的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处理加工,包装物品等生产过程。(二)生产性粉尘分类粉尘分类方法很多。1.按粉尘的性质可概括为无机粉尘和有机粉尘两大类。无机粉尘:包括矿物性粉尘如石英、石棉、滑石、煤等;金属性粉尘如铅、锰、铁、铝、锌等及其化合物;人工无机粉尘如金刚砂、水泥、玻璃纤维等。2.根据粉尘颗粒在空气中停留的状况分类由于粉尘颗粒的组成不同,形状不一、密度各异,为了测定和相互比较,目前统一采用空气动力学直径来表示颗粒大小。即粉尘粒子a,不论其几何形状、大小和比重如何,如果它在空气中与一种比重为1的球形粒子b的沉降速度相同时,即b

9、的直径即可算作a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单位用微米(m ) 表示。降尘: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0m 的粉尘。飘尘:指粒径110m的粉尘。飘尘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长,被人体吸入呼吸道的机会更大,容易对人体造成危害。3.根据粉尘粒子在呼吸道沉积部位不同分类非吸入性粉尘:又可称为不可吸入粉尘,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大于15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机会非常少。可吸入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5m的粒子可以被吸入呼吸道。其中1015m的粒子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医学上的可吸入粉尘具体指可吸入而且不在呼出的粉尘,包括沉积在鼻、咽、喉头、气管和支气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尘。呼吸性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5m的粒子可以到达呼

10、吸道深部和肺泡区,称之为呼吸性粉尘。即能够到达并且沉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的那部分粉尘,不包括可呼出的那一部分。二、粉尘进入机体的途径粉尘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其中以呼吸道侵入为主要途径。人体对吸入的粉尘具备有效的防御和清除机制。一般认为有三道防线:1.鼻腔、喉、气管、支气管的阻留作用2.呼吸道上皮黏液纤毛系统的排除作用3.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人体防御和清除粉尘颗粒的整个过程中,鼻腔主要阻留直径大于10m 的粉尘颗粒,约占吸入粉尘总量的3050%;进入气管、支气管的粉尘,通过黏液纤毛系统将粉尘运送到咽喉部位,随痰咳出或咽下,称为支气管清除;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主要通过肺泡巨噬

11、细胞的吞噬作用清除。呼吸系统通过上述各种防御功能,可将进入呼吸道的97%99%的粉尘排出,约1%3%的尘粒沉积在体内。长期较大量吸入粉尘可削弱上述各项清除功能,导致粉尘过量沉积,酿成肺组织病变,引起疾病。四、粉尘对健康的主要危害所有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不同特性,特别是不同理化特性的生产性粉尘,可引起不同的疾病。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局部作用、中毒作用。其中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最为主要。(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1.尘肺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目前我国法定的尘肺#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

12、病有13类,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2.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或危害较小,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可无进展或X线胸片阴影消退。3.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等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4.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5.呼吸系统炎症粉尘性支气管炎、

13、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2.存在生产性粉尘的主要环节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工种不同,工人可分别接触矽尘、煤尘和煤矽尘,而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发生矽肺、煤尘肺、煤矽肺,统称为煤工尘肺。其中煤矽肺是我国煤工尘肺中最常见的类型,发病工龄多在1520年左右,病情发展较快,危害较重。煤工尘肺的发病情况,因开采方式不同有很大差异。露天煤矿工人的尘肺患病率很低,井下开采工作面的粉尘浓度和分散度均高于露天煤矿,尘肺患病率和发病率均较高。三、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原则和方法通过定期的粉尘监测能及时了解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程度,保存完好的长期监测资料,能用来研究粉尘浓度与尘肺发病的规律,对指导尘肺防治有重要意

14、义。粉尘浓度测定也是安全生产的需要,首先粉尘监测是评价所采用的或改进的防尘措施效果好坏的依据;同时,某些粉尘具有爆炸性,当其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到明火就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及时把握粉尘浓度,将其控制到职业接触限值以下,既能防止爆炸危险,又能有效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所以,准确的作业现场粉尘监测是防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评价粉尘控制效果最有效的手段。第三节 粉尘危害的主要防治措施一、粉尘危害的防护原则目前,由粉尘造成的尘肺病无特异性治疗,因此预防粉尘危害,加强对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十分重要。粉尘作业的劳动防护管理应采取三级预防原则

15、:(一)一级预防(1)主要措施包括:综合防尘,即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自动化和密闭化、遥控化操作;尽可能采用不含或含游离二氧化硅低的材料代替含游离二氧化硅高的材料;在工艺要求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采取湿式作业;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2)定期检测,即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实施定期检测,使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达到国家标准规定是允许范围内。(3)开展岗前职业健康检查。(4)宣传教育,普及防尘的基本知识。(5)加强防尘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四、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我国目前的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可以概括为“革、水、风、密、护、管、教、查”八字方针。具体分析为:(一)革,即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这是消除粉尘危害的根本途径;(二)水,即湿式作业,可防止粉尘飞扬,降低环境粉尘浓度;(三)风,加强通风及抽风措施,常在密闭、半密闭发生源的基础上,采用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将工作面的含尘空气抽出,并可同时采用局部送入式机械通风,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面;(四)密,将发生源密闭,对产生粉尘的设备,尽可能在通风罩中密闭,并与排风结合,经除尘处理后再排入大气;(五)护,即个体防护,是防、降尘措施的补充,特别在技术措施未能达到的地方必不可少;(六)管,经常性的维修和管理工作;(七)查,定期检查环境空气中粉尘浓度和劳动者的定期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