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338020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区县:和平区 学校:汇文中学学科:历史姓名:陶德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案例与反思【内容提要】 新课改的精神与出发点是:为学生构建自主性课堂,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堂教与学,激发学生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学习与探究的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的目的。本文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给予学生有效、活跃、生命的课堂;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思想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部分内容采用自主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探究式进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

2、自主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生生互动,注重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通过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激活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调整自己的历史学习情况。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开展课前调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一、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与学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与学活动媒体运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播放幻灯片,西部沙漠图片(配以背景音乐梦驼铃)导入新课提问:刚刚所听到的音乐,看到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哪个地区什么样的情景?教师讲述:两汉时期,在这个地区曾经有几十个小国林立,并繁盛一

3、时。当时,这个地区被称为什么?学生回答:西部地区荒凉的情景学生回答:西域显示西部荒凉情景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介绍西域西域的地理位置指出匈奴的位置学生回答:两汉时期,把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显示西域地图,显示玉门关、阳关、西域、匈奴等地点提问:西域一些小国与匈奴的关系?学生回答: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显示西域地图提问:汉朝初年是如何与匈奴相处的?(回忆上一节课知识)提问: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何种政策? 为什么积极备战?学生回答:“和亲”,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力有限,所以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学生回答:大规模的军事反击

4、学生回答:1、西汉初年的和亲政策,没有真正解决匈奴问题。 2、汉武帝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显示西域图片教师讲解:为了在战争中稳操胜券,汉朝也想寻找一个同样受匈奴侵扰的民族,作为盟友,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想到了谁?于是,汉武帝派使者出使西域这位使者是谁?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学生回答:西域的大月氏学生回答:张骞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聆听学生发言学生模拟一段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对话显示张骞拜别汉武帝图学生讲解张骞第一次出使的经过学生讲解:公元前138年,张骞等人拜别汉武帝后,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到陇西,经由中原到西域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经疏勒、大宛,辗转到达大月氏,但大

5、月氏已经西迁,无意再与匈奴打仗。于是,张骞返回长安显示:张骞通西域形势图提问:张骞第一次西行,所遇到最大的艰险是什么?虽然到达了大月氏,但出使的目的实现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匈奴的扣押,扣押了十年之久学生回答:没有,因为大月氏已经西迁,不再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所以不愿再与匈奴打仗。显示:张骞通西域形势图提问:张骞到达西域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1、西域的见闻 2、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友好往来的愿望显示:张骞通西域形势图张骞第二次西行教师讲述:为了促进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提问:为什么第二次出使会如此的顺利?学生聆听,回答:第二次出使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汉武

6、帝派卫青、霍去病在漠北打败匈奴,为张骞的第二次安全西行创造了条件。显示:张骞通西域形势图提问:张骞两次西行,为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出使西域的成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汉朝和西域相互了解张骞西行,开通了中原到西域的道路,从而加强了西域和中原的联系。显示:张骞通西域形势图提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反映了张骞的什么精神与优秀品质?教师引导:1、张骞第一次出使,被匈奴捉住,但始终没有屈服,到达大月氏;出行时有100多人,而返回长按时只有2人。张骞为了促进西域和汉朝的往来,冒着生命危险,又再一次出使,表现了张骞? 2、在途中他穿过沙漠,雪山,缺水,少食,自然环境恶劣,反映了张骞?学生回答:爱国情怀 不畏艰险

7、显示:张骞通西域形势图教师讲述:为了保护往来商旅的安全,为他们提供必备的物资和水源,汉朝首先在西域驻兵屯田。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都护府。提问:职能是什么? 标志着什么?学生回答:总管西域事务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新疆地区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纳入汉朝版图。显示:西域都护府图我走陆路丝绸之路联结中西方著名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分为陆路和海陆同学介绍陆路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们的马和骆驼驮着货物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交通重镇敦煌,在这里我们储备好必备的水和物资,到达玉门关和阳关,在此,陆路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路。我们先走北路,从玉门关,经西域都护府、

8、疏勒、大宛。到达今中亚地区;我们再来走南路:从阳关出发,经于阗、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古罗马)今欧洲地区。显示陆路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相关地点我们的成果展示丝绸之路的意义学习丝路上的一个主题(验收小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1、 丝路上的“衣物”2、 丝路上的“音乐”3、 丝路上的“饮食”演示学生多媒体的演示文稿教师总结:同学们学习了丝路上的“衣物”、“音乐”、“饮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面的交流?学生回答: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优良马种,还有葡萄,石榴等食物。还有中原传入西域的生产技术开渠、凿井技术,漆器,金属工具。教师讲述:从中原传入西域

9、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西域的发展;西域传入中原的物产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生活。从而,陆路丝绸之路在此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在引导之后,得出结论: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经济、文化各方面相互交流的桥梁。同时,还显示了我们中原文化,技术的先进。学生为此而感到骄傲。我走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及意义学生讲解:我带大家走海上丝绸之路,我们从广东出发,沿海岸线,沿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直到孟加拉湾,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促进了汉朝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与沟通。显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和相关地点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本课小结教师讲述: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0、,但目的不同,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成为中西方的相互交流的桥梁。西汉,西域都护府的设置;东汉,班超经营西域,两汉时期正式确立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新疆自古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点出课题:显示本课知识体系布置作业完成监测,填充图册,中原西域相互交流的物产、技术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教与学的反思第一、教师要适当的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有限,在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时还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分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体现了张骞具有什么精神和优秀品质?学生一时不会得出答案,这时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他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材料1、张骞第一次出

11、使,被匈奴捉住,但始终没有屈服,不忘使命,辗转到达大月氏;出行时有100多人,而返回长按时只有2人;张骞为了促进西域和汉朝的往来,冒着生命危险,又再一次出使,表现了张骞具有什么精神?学生自然脱口而出:爱国情怀。2、在途中他穿过沙漠,雪山,缺水,少食,自然环境恶劣,反映了张骞具有什么优秀品质?学生的出结论不畏艰险的优秀品质。在讲课中,学生遇到有难度、深度的问题,需要教师有利的、适当的引导。这种引导,可以运用具体的事例、数字、图片来说明问题,学生很快可以得出结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掌握了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建立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信

12、心。第二、学生活动的设置不要为活动而活动。新课改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增加。但存在的问题是:盲目的追求课改、强调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安排是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和领悟。因此,学生活动的安排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融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在此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一个小的课本剧张骞拜别汉武帝的对话,对话简单、简短,并没有体现出汉武帝对张骞出使西域的殷切嘱托,也没有渲染出张骞报效祖国的肝胆相照。所以效果不佳,这一活动的目的没有充分体现,使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脱节。学生活动的目的性要强,安排恰当,要

13、融合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还有重要一点,学生活动是为教学服务,不能喧宾夺主。在活动中不免激发学生个人的表现欲望,从而忽略了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掩盖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这样的活动也是不成功的。所以,学生活动要适时、要适当、要恰如其分。第三、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看,经过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七年级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具备了收集与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从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学习行为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浓厚,喜欢参与课堂教学和探究问题,学习互动需求强烈,学习兴奋点集中在直观、趣味性强的历史知识上,学习情感浓厚。因此,在案例中设计了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给与学生三个主题,以他们的兴趣,自由结合形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有关丝路上的“衣物”、“音乐”、“饮食”的相关图片,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利用这些图片的展示,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中原和西域的沟通、往来,从而掌握陆路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中西方相互交流的桥梁。通过小组活动,直观的素材,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得到正确的认知。第四、追求课堂的有效互动,增进课堂生命活力。生命课堂是师生完全沉浸在课堂的教与学当中,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行为,尤其是后者的互动,增进课堂生命活力。例如讲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我带领大家重走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