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9306154 上传时间:2023-1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豫北六校2012届高三年级第三次精英联考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共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艺术,造极于两宋。”从法、理、意、趣等诸多方面考量宋画都可称道。宋画上承唐代法度,在唐法基础上将意态和情趣融入,下启元明清三代,堪称统摄整合型艺术,宋画的魅力最为持久。宋代绘画多元和全面,这个原因常被忽视。我以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常以相互支持生发为肇始,遂生连锁反应,最后臻于大成。宋画是时间累积的结果,在隋唐五代时期已经打下雄厚基础,有宋三百多年,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人物、山水、花鸟各科都新派迭

2、出,题材扩大,彼此吸收、渗透,艺术触角的伸展与变异成就了美术史的重要转折,从此众水分流,各得其所,即宋代画院树立的“院体画”和苏轼等创立的“文人画”,已成后世经典。宋人以理为贵,落实在操作层面上,翰林图画院的设立功不可没。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除此外,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参与,常在精密不苟的法理中灌注趣味与精神。宋画的精微典雅独步百代,精微者必有细节,而细节决非节外生枝,是完全与整体和谐并流畅地表达的,却是很多后学者因精微而变得支离或滞塞所望尘莫及的。朱熹提出以“涵泳”为核心把握“象外之象”的方法,说得具体透彻。在朱子那里,有一段精论:“理无形而难知,物有迹而易睹,故因是物以求之。”大致意思

3、是:既然理无形而物有形,就应在有形的物上作格物的踏实功夫。要在有形之物中求无形之理。格物,乃是由积累到贯通再到推类的认知过程,也就是一个具体一普遍一具体的过程。这种下学而上达,由分殊而达理一的格物方法,使心与理一,心与物融。学识在“穷理以进知”的格物中,在内外双修的多种参照互补中完成。这种由内而外再内的认识过程,随风潜入夜,润泽万物于法理和意韵之中,这实在是宋代画家们的葵花宝典。宋画之魅,就由这格物功夫出,并由此而禁得住看,禁得住品。宋画的另一特点,是借助魏晋之“气韵”、唐代之“意境”和宋代之“气象”的集大成者,三者统一。“气象”堪称宋代美学精神的绝妙注解,其“中和”、“浑成”之品性以理学思潮

4、和哲学精神为根柢,以宏阔的形而上的主体精神自然地影响着画家,由此勾勒出清晰的创作脉络。理想之外,技法不容忽视。宋画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精粹而纯熟的技术为实现立意提供了切实保证。宋画的主流艺术样式是工笔画,其勾染的微妙对应于宋人格物致知的追求,水墨虽非主流,却已有后声夺人的潜质,其重神韵的意识亦对工笔画有所影响,两者互补成为新的推动力,工而有韵,放而不粗,无论花鸟、人物或山水,概莫如此。总的来说,宋画之魂,在画家的全面修养,在格物致知的功夫,在严谨法理中自然流露的文人气息,在画面内在形式的和谐,所有这些凝聚出宋画之静气,静则清、则大、则庄重深远、则清新朴厚。(选自2012年1月30日文艺报韩

5、朝宋画之魂,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学者认为中国艺术在两宋时达到顶峰。宋画能承前启后,表现出持久的艺术魅力。B宋代绘画多元和全面,表现在法、理、意、趣等诸多方面,均达到了一个新高度。C宋代画院树立的“院体画”和苏轼等创立的“文人画”,成为宋代的经典。D隋唐五代时期绘画艺术的不断积累,为宋画三百多年的发展和提高打下了雄厚基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画的细节与整体和谐并流畅表达出来,又因文人的参与而在精密不苟的法理中灌注了趣味与精神。B宋画博采众长,融合了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意境”和宋代的“气象”,提升了自身的艺品位。C宋代的绘画艺

6、术百花齐放,各家画派彼此吸收,互相渗透,艺术触角的伸展与变异成就了美术史的重要转折。D宋代理学思潮和哲学思想,宏阔的形而上的主体精神影响着画家,也制约了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家的全面修养、格物致知功夫、严谨法理中流露的文人气息和画面内在形式的和谐,是形成宋画之魂主要因素。B细节是宋画的工笔艺术的要素之一,这是后来很多画家追求的目标,这是后来很多学者追求精微典雅而取得成功的典范。C格物,是由积累到贯通再到推类的认知过程,这是宋代画家们的画功秘籍,宋画之魂由格物功夫练出,禁得住看,禁得住品。D宋画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工笔画与水墨画两者互补,形成了

7、工而有韵,放而不粗,庄重深远、清新朴厚的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刘,字子真,平原高唐人也。父广,斥丘令。少贫苦,卖牛衣以自给。然好学,手约绳,口诵书,博通古今。清身洁己,行无瑕玷。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行。以计吏入洛,调为河南尹丞,迂尚书郎、廷尉正。后历吏部郎,参文帝相国军事,封循阳子。钟会、邓艾之伐蜀也,有客问 曰:“二将其平蜀乎?” 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突之先见,皆此类也。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矫之。泰始初,进爵为伯,累迁少府。初,妻卢氏生子跻而卒,华氏将以女妻之。弟智谏日:

8、“华家类贪,必破门户。”辞之不得,竟婚华氏而生子夏。竞坐夏受赂,免官。顷之为大司农,又以夏罪免。每还州里,乡人载酒肉以候之。难逆其意,辄共啖而返其余。或谓曰:“君行高一世,而诸子不能遵。何不旦夕切磋,使知过而自改邪!” 日:“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世以 言为当。后起为国子祭酒、散骑常侍。九年,迁太保,转太傅。少贫窭,杖策徒行,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虽处荣宠,居无第宅,所得俸禄,赡恤亲故。虽礼教陵迟,而行己以正。丧妻为庐杖之制,轻薄者笑之,不以介意。自少及老,笃学不倦。尤精三传,辨正公羊,以为卫辄不应辞以王父命,祭仲失

9、为臣之节,举此二端以明臣子之体,遂行于世。又撰春秋条例二十卷。及薨,时年九十一,谥日元。(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注牛衣:供牛御寒的披盖物,以乱麻编织而成。庐杖:庐,建造房舍,古人在父母坟前筑庐居住,为父母守丧。杖,苴杖,古人为父母守丧时所用的竹杖。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手约绳,口诵书约:缠绕。B竞如其言竞:竟然。C难逆其意逆:违背。D不累主人累:烦劳,打扰。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定品行高洁的一组是(3分)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行 破蜀必矣,而皆不还乃著崇让论以矫之辄共啖而返其余虽礼教陵迟,而行己以正 举此二端以明臣子之体ABC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

10、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寰年少时,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但是他勤奋好学,学识贯通古今。洁身自好,品德高尚。郡中和州中的察举和推荐,他都没有去。B钟会和邓艾讨伐蜀国,刘蹇断言蜀国必破,但两人都回不来了。事情的结局果然如他所料,世人都叹服他有先见之明。C刘塞家乡的人都敬佩他,所以每当刘回家时,大家都准备酒肉等候他。对于教育孩子,刘 有自己见解,大家都认为有道理。D因为小时候受了不少苦,所以即使身居高位,刘也十分注重俭省节约,不追求华美。妻子死后,按照为父母守丧的礼制为妻子守丧。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世多进趣,廉逊道阙,乃著崇让论以矫之。(2)吾之所行,是所

11、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渡江大风袁 枚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缆系地无所,鼍呜窗有声。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注释鼍(tu):即扬子鳄,鸣声如鼓。金焦:金山和焦山,位于镇江江边。8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了风中渡江的场面?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5分)9你认为哪一个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征于色,发于声,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几处早莺争暖树, 。乱花渐欲迷人眼,

1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爹欠老四一斗米李德霞谷子黄了的时候,村里的老四死了。爹一下子傻了眼。开春,我家的口粮接不上,爹就向老四借了一斗米。当时说好了的,等我家自留地收了谷子,碾成米,就还给老四。可是,谷子还长在谷穗上,眼瞅着由青变黄,老四却死了。爹不知道,他欠老四的一斗

13、米该怎么还。那些日子,爹拧着眉头,出出进进就是那几句话,老四他咋就走了呢?他咋就一声不吭地走了呢?我欠他的一斗米可咋还啊!邻居三秋说,许是老四上辈子欠过你一斗米,这辈子来还你的。爹说,瞎扯。谁知道上辈子咱是驴还是马?三秋说,人死债清,你就别跟自个儿较真儿了。爹摇摇头说,人死债不死。我欠老四一斗米,那是钉在石板上的事,咋能说清就清了?三秋讪笑,那你看着还吧。爹说,我一定得还!爹又说,老四他明明小我两岁,他咋就走在了我的前头哩?爹还说,早知这样,我就是饿死,也不该借老四那一斗米老四是光棍儿汉,无亲无故。人死了,丧事就得由村里来办。村支书喊来几个壮劳力,先在南山坡上挖个坑,然后抬着那口白茬棺材悄没声

14、息地出了村。我们这里有讲究,给死人下葬是见不得阳光的。棺材顺着滚木入了坑。村支书一摆手,七八张铁锹一齐舞动起来,一时尘土飞扬。这时,天刚刚大亮。山道上跑来一个人,边跑边喊,等一等!那人正是爹。众人停下,回头看时,爹已跌跌撞撞跑过来,背上一只打了补丁的布口袋,手里握着几张白麻纸。村支书说,老海哥,难得你来送老四上路,这份情不易呀!爹把布口袋搁在脚边,扑通跪在老四的墓坑边,点了手里那几张白麻纸,扭转脸对村支书说,支书,我欠老四一斗米,说好秋后还的,谷子还没收下,刮空了屋里的米缸,只刮出一斗红高粱。俺得给老四还上,活人不能赖死人的账!说完,爹抓起布口袋,顺着坑道出溜下去。爹双手刨开浮土,把那一斗红高粱端端正正摆放在老四的棺材上。村支书下了墓坑,不由分说把爹推出坑外,同时被推出坑外的,还有那一斗红高梁。那时候,粮食金贵。那一斗红高粱,够我们家吃上十几顿呢。村支书虎着脸说,人死如灯灭。别说一斗红高粱,就是一屉笼大白馍,老四他也吃不到一口。老海哥,你糟蹋粮食哩!老四他在天有灵,会骂你八辈祖宗!爹涕泪长流,可我欠老四一斗米呀!村支书爬出墓坑,拍拍手上的土说,有心拜佛,还愁抱不到佛脚?老海哥,你总有见老四那一天吧?到时候,你带上一斗米还给他,不就成了?村支书把玩笑说得跟真话似的,爹背起那一斗红高粱,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