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9304571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古诗词诵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古诗词诵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一、导入:课外古诗词诵读,“霜叶红于二月花”课外古诗词诵读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明确教学目标: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4. 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及难点: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教学时间:一课时三、 预习检测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

2、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四、课文分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

3、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哪些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异:山行全篇

4、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五、背诵活动:1、 集体背诵本诗2、 接龙”背诵本诗 六、当堂检测: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夜雨寄北一、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

5、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二、明确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三

6、、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评析。这个步骤意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为深入学习此诗做好铺垫。 (要读出诗中的情感,如蕴含其中的郁闷、孤寂、思念和伤感。) 四、在评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教师范读。接下来进行分析诗歌。1、翻译全诗。2、分析诗歌。问:读完诗歌,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形象?(二个。从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个人物在进行问答。这首诗的诗题或作夜雨寄内,内即李商隐的夫人。现传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所以是亲人或友人在问询李商隐何时才能归去,但自己归期无定。诗人心境之郁闷、孤寂不难想见。)问:但紧接着作者却写了巴山夜雨之景

7、,这是否偏离了作者在首句所创设的感情基调?(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点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相隔千里,而且处境惨淡,透露出羁旅之苦。巴蜀多秋雨,这本已使身为异乡之人的作者倍感神伤;而恰在此时,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时,诗人该有多么伤感呀!)问: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续这一感情进行抒写呢?如果不是,又写了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个词语可看出这种转变?(何当,何时,什么时候。何当是个表示愿望的词。诗的后两句,紧扣夜雨,顿生想像,遥想他日重逢,剪烛夜谈,回忆此时面对这巴山夜雨 的情景。这两句是最为人称道的设想奇绝之句,它好就好在将未有期的现实与剪烛共话的想像联结在一起了,不仅写出了重逢的欢

8、乐,感情的深挚,而且通过遥想将来,排遣了当前客居异地的孤寂与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诗多少带有明朗轻快的情调,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温暖的深长情韵。)小结,板书。3、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有怎样的画面在你的面前闪过。接下来用文字把它们表述出来。(设计这一步骤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想像,去体会诗中丰富的意境。)4、齐读全诗。 四、分发赏析资料,深入分析写法上的技巧。(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复的,可是在这首诗中,作者有意重复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这个短语,这可以说是这首诗为人称道的奇绝之二。重复期字,意在强调诗人滞留在外、前途未卜、归期无定的

9、愁苦;重复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独具的表现,它表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回还往复的意境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第一次写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环境与相思,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见后秉烛长谈的画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无穷。这种重复,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上书的回环往复之妙,恰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回环往复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规的成功尝试。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往复;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意境上看,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深婉、隽永,余味无穷。)五、学生共同欣赏所收集的李商隐诗歌。(让学

10、生通过收集李诗,加深对李商隐和他诗歌的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的爱国的英雄有哪些吗?(生发言:岳飞、王二小等)师: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板书课题)写这首诗时,他已年近70。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 明诗意 悟诗情 诵古诗)师: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二、明确教学目标:1、掌握2个要求会写的字2、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3、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

11、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知诗人1、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师小结:陆游满怀爱国之心,率领将士们在沙场驰骋,却处处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官归隐。壮志难酬之际,亲眼目睹南宋王朝面临强敌入侵,国土沦丧,政权摇摇欲坠的处境,将满腔爱国热忱和悲愤之情化为豪壮诗句(课件出示古诗,师范读,生试读)2、明诗意、悟诗情师:这短短的28个字浓缩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读到之人无不为之动容。你能借助字典以及自己的理解,试讲这首诗的意思吗?(生试讲,重点理解僵卧孤村 不自哀 尚思 铁马冰河 梦 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师:(课件再读)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情感

12、升华师: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4、小结师: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国力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跟盖自己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定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才。潼关一、导入1、从“戊戌七君子”导入。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的?(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诵古诗)本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二、明确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2、体验诗歌高远壮阔的气魄;3、正确、流利、有感

13、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时安排:一教时三、知诗人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四、明诗意、悟诗情1、展示,生读: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课件再读)聆听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畅谈,师评点、引导。2、展

14、示,生继续读: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3、情感升华,白板展示,生再读: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这首诗给了我们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五、诵古诗有感情地朗诵并默写全诗。六、课堂总结: 页码 / 总页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