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928308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送东阳马生序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4 送东阳马生序 课型:讲读课 主备人:莫妙贤 审核:古宇红 初二备课组 时间:2011年3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及问题特征。3.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能力目标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德育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自励奋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二、教学重点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

2、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四、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者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感情真挚诚恳,循循善诱。五、学生分析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六、教学设想本文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有较浓的阅读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小组讨论解决,也可请教别的小组成员或向老师提问。七、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2.讨论点拨法。3.复述法。教师要求学生复述文章内容,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

3、服的,以及他能够这样做的原因,借此梳理行文脉络。八、课时安排:两课时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语有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二、简介作者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著名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很受朱元璋器重,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三、简介文体特点序,文体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

4、“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后记。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它与书序的性质不同,为文人之间的赠言,相当于议论性散文。本文即属此类。四、解题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五、检查预习六、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七、疏通文意。八、理清全文的结构。 板书九、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背诵课文并完成学案的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第二

5、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二、深入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3、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明确:1、作者用自己当年求学时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态度与同舍生作对比。通过对比更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2、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3、本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作者通过现身说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在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把握学习的方法。三、归纳中心思想明确: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

6、,以期有成。 四、拓展延伸:1、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你还能说说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吗? 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v 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

7、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五、课堂练习1. 请对本文的文言知识进行整理。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着。古今异义:臭 古义:气味 今义:难闻的气味 走 古义:跑 今义:走路,步行 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的汁水一词多义: 弗之怠 代“抄书”益慕圣贤之道 结构助词“的”之 当余之从师也 取消独立性,无义走送之 代“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取消独立性,无义元从致书以观之 来记日以还 无义以 人多以书假余 把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以衾拥覆 用2、阅读黄生借书说选段,回答问题。

8、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1注音。 惴( ) 庋( )2解释。强假:_。高束:_。3解释句中“然”字。(1)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翻译下列短语及句子。(1)汗牛塞屋。译:_(2)书非借不能读也。译:_5分辨“祖父”、“子孙”的古今义。_6本段运用了_手法,写出了读书人的两种态度,表明作者“_ ”的观点。答案:1zhu gu2勉强借来 搁起来放在高处 3(1)然而 (2)这样 4(1)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就把屋子堆得满满的。(2)书如果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读。5 祖父:古义祖父和父亲;今义爷爷。子孙:古义儿子和孙子;今义孩子。6对比,书非借不能读也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