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27946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突破复习题2.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古代诗歌阅读诗歌的表达技巧破解1(2010全国卷)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才高气傲,而为人所忌恨,宦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绘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如何描绘的?答:_(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纳了什么表现手法?答:_答案(1)追跟着蜜蜂环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闪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照射之下突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同回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一样的绿叶翱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一样方

2、向的动作,采纳细节描绘,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干,只好追随别人,宦途起起伏伏,不可以为人欣赏,发挥才能。2.(2010全国卷)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梦中作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栽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_(2)你以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答:_答案(1)表现了:因宦途失落而对前程忧愁和无能

3、为力的心情;希望离开政界返回家乡的心情。(2)一句一个场景;以景写情,情形交融;对仗十分工巧。3(2009湖北)阅读下边这首宋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景,莫放修芦碍月生。第二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剖析。答:_答案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展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安静,响应了第一联的“静”字。4(2010广东)阅读下边的宋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索只有梦往来。更不怕、江

4、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仍是、秋将暮。【注】阑:隔断;阻截。直饶:纵使。分付:交托。(1) 简析“隔”字的两重意蕴。答:_(2)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剖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答:_答案(1)(客观)视觉的隔断:江水、烟树间隔归路。(主观)感情的隔断:想念的感情没法传达。(2)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眼光隔断感觉,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开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想念,倒是节令已过。表露浓厚的惦念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5(2010湖北)阅读下边这首宋词,而后回答下列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宵,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

5、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遇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分离思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回去。【注】争:怎。(1)关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回去”,而秦观说“两情假如悠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剖析两者所表达的感情重视点有何不一样。答:_(2)此词多处采纳了对照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答:_答案(1)范词要点重申分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想念愁苦。秦词要点重申感情的坚贞与长远:固然相遇短暂,但只需感情诚挚,不在意朝暮厮守。(2)经过“群仙相妒”(详细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宵”的美好。经过“旧

6、愁多”与“新欢”少(“相遇草草”)的对照表达“双星良宵”相遇的短暂。经过“重搅分离思绪”或“相遇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加的“新愁”,以突显两人感情的诚挚和深邃。(注:举出随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6(2010安徽)阅读下边这首诗,达成题目。岁暮(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孤独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朝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旅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别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克。(1)诗人为何会发出“孤独壮心惊”的感触?请联合全诗作简要剖析。答:_(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_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