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921108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 鉴赏能力。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 词的精心选用。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 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 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 点。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

2、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 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 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 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 那片荷塘去

3、感受一下这种美。2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 容。【学生自由朗读。】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师:说得好。“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那么,你能说说这 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师:请坐。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 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比如文章开头第一句就说生:(齐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对,就是这句话。我

4、们把它叫做本文的“文眼”。(在黑板上写下“文眼”二字 )所谓“文眼”,顾名思义,也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这句话提示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生:(七嘴八舌)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不宁静, 怎样表达这种不宁静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循着作者漫步荷塘的踪迹,来看看作者在此时“所见所想”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下面我请几位同学来把前三段的内容朗读一下。谁先来?3【有学生举手。】师:很好。这位同学,请。【学生朗读 1 至 3 段。】师:请大家评评看,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认为读得好。语速把握比较符合当时那种散步的情景。生:他的第一句和我处理的差不多,能突出一种

5、有心事的意思。生:我觉得整个第三段他处理的还不够好,缺少一种“自由”的心情。尤其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这句话应该 是有一种高兴的意思的。师:看来大家这个评委都很有水平, (生笑)说话都有理有据的。的确,作者的感情在这三段里应该是有一种变化的,正如几位同学说的,开始是“不宁静”的,有一种烦闷的情绪,接下来是想要“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此时作者似乎是想要寻求一种摆脱。 【学生沉思,点头,间有小声议论。】师:既然作者说要“受用”,(停顿)“受用”在这里应该怎么解 释比较好啊?生:就是“享受享用”的意思吧。师:对。所以刚才这位同学说应读出一种高兴的心情是有道理的。接下来,我们就去

6、看看作者所享受到的是怎样的景物。谁来读读第四 段?【学生朗读第四段。】师:先请大家总结一下,这一段作者笔下都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4景物都有些什么特点?生 1:有叶子、花。写叶子主要是写了多,如“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还写了叶子很高。写花是写它们开的样子,如“有袅娜地开 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生 2:写花时还写了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师:我提个问题,这里写出了花香的什么特点?生 2:花香不是很浓,若有若无。师:若有若无,说得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花香与直接写“花香 若有若无”有什么区别?生 2:(犹豫)说不好。师:请坐。大家想想,讨论一下。生:(议

7、论)应该是更形象一些吧?师:那这是借什么手法使花香形象化了呢?生:师:大家听这样一个句子,“他笑了,笑得是那样的甜”,这里 “笑得甜”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见学生疑惑,出示投影。】【投影。】例 1: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充满了幽情的乐曲。(刘 白羽长江三日)例 2: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 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臧5克家春鸟)例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 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 觉。师:大家看懂了没有 ?能不能结合这些句子,来说说它们

8、是怎样 使用了“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生:例 1 的句子是把草地比作乐曲,从视觉转到了听觉,应该是 写出了草地看上去带给人的那种幽静的感觉。生:例 2 的句子是把歌声比作星星,由听觉转到了视觉,是为了 表现歌声带给人的一种见到光明的感受。生:例 3 把内心无形的愁与外界有形的雨联系起来了,显得愁绪 繁多。生:这几个句子乍一看上去都有些像比喻。师:说得都不错。的确,也有学者认为通感就是一种比喻。钱钟书先生曾用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类似于比喻的语言现象:“光亮”是视觉所能感受的,“响亮”是听觉所感受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沟通。“热闹”中的“热”是触觉所能感受到的,“闹”是听觉所能感受的,我们

9、常常说“这里很热闹”,就是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打通。而“冷静”中的“冷”和“静”,也是把触觉和听觉打通。这种辞格的好处是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来增强语句的感染力和6生动性。比如,课文中的这个句子就是把哪两种感受打通了呢? 生:听觉和嗅觉。师:好的。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一段,选出自己喜欢 的一些句子。【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点朗读技巧。】师:请大家谈谈各自比较欣赏的句子。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一句用的比喻比 较奇特,用裙来比喻叶子。师:那你能说说这句表现了叶子的什么特点吗?生: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舞女的裙应该是说她们在跳舞时的舞裙, 可以随舞女的动作动起来。师:你很有想象

10、力。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运用了什么写法 7 生:比喻,以动写静。师:你理解得很好,还能否举出一些以动写静的例子来吗? 生:(一时反应不过来)师:请坐。你已经把这句理解得很好了。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里是不是也用了这种方法?生:是的。用“闹”这个动词写了杏花盛开的情景。如:似乎桃 花也开得动起来了。师:不错。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今后大家在阅读时要多注意,领悟它们使静物“活”起来的作用。好,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来谈。7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除了使用通感的手法外,我觉得作者观察

11、的细致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如果只写静态的荷叶,似乎就有些乏味了。师:你说得很好,很有鉴赏力!的确,作者抓住这一霎间的“动”来使月夜中静谧的荷塘出现了一种变化,实际上这种变化是为了突出 “动”还是“静”呢?生:应该是突出“静”。师:大家同意吗?【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师:很好。荷叶、荷花、荷香,还有那微风过处形成的“波痕”,这一切正是作者在此时所见到的景物,一句话概括就是:月色下的荷 塘。【板书:月色下的荷塘。】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五段。先请大家概括这一段主要的描写 对象。【生默读思考。】-师:这里的“所见”又是什么呢?生:主要写了月光。师:是的。这一段的“所见”的确是以月光为主,那么请大家总

12、结一下,在这一段里,作者都从哪些角度、运用什么手法去写月光的。生 1:用比喻。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8和花上”,这一句用“流水”作比喻,把月光写得动起来了。 师:而且还有一个动词生 1:泻。师:对。不过,这个“泻”是怎样一种“泻”?生 1:“静静地”,很安静。师:正因此,这个词也符合当时的环境特征生 1:一个月夜。生 2:这里作者还用影来写光。比如“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 像是画在荷叶上”。师:(追问)除了以影写光,还运用了什么手法?生 2:这里又一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像这一句“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

13、着的名曲”,从视觉转到听觉。师:(鼓励)学以致用,对于通感这种修辞,你掌握得很快。接下来大家看看以上几位同学所提到的这几句话,实际上是对一个对象从 两个角度来写,哪两个角度呢?生:(议论)正面和侧面。师:很好!在明白了这段作者“所见”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用 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内容了【板书:荷塘上的月色。】师: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两段文字,注意体会作者运用多 种表现手法所取得的9效果。【生自由朗读。】知识拓展师:请大家把课本合上,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测试。【投影。】(1)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的舞女的 裙。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2)微风过处,送来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3)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4)叶子底下是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 见风致了。(5)月光如流水一般,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6)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7)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师:请大家按刚才的记忆,把以上几句话的空填一填。 【学生踊跃,轮番填空,基本上和原文相符。】师:看来大家对课文很熟,没难住你们嘛!【生笑。】师:不错,那请大家考虑一下,这些词都有什么特点?生:都是叠声词。师:对。那能不能说说这里使用这些词的好处呢?生 1:读上去很舒缓,不紧不慢的,也很好记。10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