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9208742 上传时间:2023-12-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教者 邢莹莹 班级 高一(4)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 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

2、主义观点。2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的变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这种海陆的变化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现代科考发现的“高山上面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根据的。问题:那么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导致了地表形态发生改变?P69学生:内力和外力作用总结过渡: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

3、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外力作用概述承转过渡:地质作用由于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两小节,回答问题: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 :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内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4、。两种作用同时进行,结果相互影响。承转过渡:虽然内力作用对改变地表形态起着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都对地表的改变起重要作用,而且这种改变速度有快有慢。我们具体来看下内力作用。二、内力作用分析案例 “基拉韦厄火山的大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变质作用”图片 总结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慢之分,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过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它们的运动形式、对地表的影响是怎样的?1.地壳的水平运动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挤压巨大的山脉 例:喜马拉雅山水平运动 张裂 海洋或裂谷 例:东非大裂谷2.地壳

5、的垂直运动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隆起 山岭、高地 例:华山、庐山 垂直运动凹陷 谷地、盆地 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洋底过渡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地表的“沉沉浮浮”,那不勒斯海边的大理石柱比较直观地告诉了我们。活动题答案:下沉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看不见了,位于海平面以下。 上升运动。判定依据:大理石柱上被火山灰覆盖的部分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露出海平面。说明了地壳运动有循环往复的特点。教师讲述 在地壳运动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6、就全球规模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如果我们把地表形态比作一件雕塑作品的话,“内力作用”只是对它进行粗加工,还需要“外力作用”来对它精雕细琢,那么外力作用又是怎样来进行这项工作的呢?三、外力作用外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作用 分析讲解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容易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产物停留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 讲述、过渡 在水、风、冰川等侵蚀作用

7、,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哪里去了呢?3.搬运作用讲述、过渡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被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由高处到低处,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因为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4.堆积作用 总结,归纳四种外力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活动题答案: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形成了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过渡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问题请大家读教材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思考1. 三大类岩石的各自形成原因。2. 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师(总结):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些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板书设计】 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 堆积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