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 2.了解本文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见闻,按时间顺序描写环境和介绍人物的方法 3.学习通过人物的出场、肖像、语言、举止、心理的描写塑造人物的性格 4.培养细心阅读的习惯,从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求真求美,摒弃虚假的生活 5.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百态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与众不同的出场艺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及能力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红楼梦》 1.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2.着重介绍《红楼梦》前三回的内容和课文内容 二、理清课文的情节:课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一)第一部分(1):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二)第二部分(2~15):故事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其中: 2~4段写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写林黛玉见王熙风。
高潮) 7~11段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两位舅父,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5段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是第四层最高潮) (三)第三部分(16~17)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以一定的事件为中心,沿着一条线索,一步步开展故事情节,条理层次十分清楚 三、课后作业: 1.熟读有关描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段落 2.思考贾母、王熙凤、贾宝玉各不相同的出场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赏析林黛玉、王熙凤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一、林黛玉: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于是投奔外祖家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 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
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课文从四个方面展示她的性格特征:出场,肖像,会见黛玉,回王夫人 1.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2.绘肖像 肖像描写包含服饰和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头饰、裙饰、服装)铺陈集珍宝珠玉于一身──暗示她的贪婪与俗气,从侧面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 容貌:着重写她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外表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3.见黛玉 她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很充分先是恭维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所以抢先“用帕拭泪”);最后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4.回王夫人 王熙凤回王夫人虽几笔带过,但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善于机变逢迎和果断能干,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三、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课文对贾宝玉的描写,有三个重点:出场前的侧面勾勒,出场后的肖像描写,《西江月》两首词的总结 1.出场前 通过侧面描写介绍了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王夫人说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也曾听母亲说“衔玉而诞”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在黛玉看来宝玉却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似贬实褒,正文反作的方法,对宝玉的赞颂。
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四、课后作业 :完成书后练习一练习二 第 三 课 时 一、评讲书后练习 (一)明确: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对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二)人物 :王熙凤 1.明确:王熙凤说话张张扬扬,虚情假意,难怪林黛玉纳罕,觉得此人“放诞无理”然而这“放诞无理”正说明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红楼梦》写人物出场极其精彩的一笔。
2.明确:王熙凤逢场作戏,做表面文章,明为称赞林黛玉,暗里投合贾母的心意这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 3.明确王熙凤接过王夫人的话,表白自己能干周到,机变欺人有术 贾宝玉 1.明确:信口开河,痴狂之至 2.明确:性子乖张,怪人怪语 林黛玉: 1.明确:规规矩矩,照实回答祖母 2.明确:这里改口回答宝玉可见林黛玉进贾府“步步留心,处处在意”的谨慎态度,这是她寄人篱下的心态的反映前边已经听贾母说众姐妹“不过是认得两个字”,她不能超越她们 (三)态度——神态;便宜——方便;偏僻——偏激,不端正 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 (一)贾母:贾母在贾府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明确:贾母史太君是荣国府活着的老祖宗,处于最高地位她的话在荣国府内便是“圣旨”,她的喜怒哀乐影响着周围上上下下的人二)王夫人:王夫人在贾府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明确:王夫人虽然不露锋芒,却是荣国府在位的当家主妇从她的居处,从她查问王熙凤“月钱放过了不曾”?从她交代黛玉“这是你凤姐姐的屋子,回来你好往这里找他来,少什么东西,你只管和他说就是了”,都可以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和在家务上具有决定权她是贾政的正室,宝玉的生母,但她对宝玉的行止很不以为然,说儿子是“孽根祸胎”,“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她选择了王熙凤这个年轻机巧泼辣的娘家侄女、婆家侄儿媳妇来帮她操持家务,以便支撑门户,维系这个潜伏着危机的封建大家族她在贾府的女眷中可算正统的代表人物 (三)迎春三姐妹:迎春胆小怕事,忍让,力求稳妥 探春勇敢自尊,保护丫鬟,有能力,才貌双全惜春心冷,舍弃丫鬟,不牵扯自己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贾府:小说所描写的典型环境,封建社会的缩影 1.提问: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来到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2.提问:黛玉进入贾府到贾母处,她看到了什么? 3.提问: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什么? 明确: 透过林黛玉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那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那皇帝御书的金匾、乌木錾银的对联,那等级分明的礼仪,豪门贵族的气派,果然与别家不同可以说贾府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四、课后作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