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491866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文阅读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微信号qunwenyuedu功能介绍欢迎加入群文阅读!与最优秀的教师们一起成长吧!2019-12-23收录于话题以下文章来源于思辨读写整本书阅读,作者姜树华思辨读写整本书阅读.三题定位,读写一体。全力探索整本阅读课程化合理路径;全力创设阅读乃至语文教学新视角、新思路;全力拓展整本阅读教学价值。思辨读写,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菲克斯同样是“读书”,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以是快乐、有趣的,但同时又必须是深入文本、思辨性的。2019年11月,基于思辨读写的整本书阅读小学课程在昆明正式发布。本文根据发布会后课程专家、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校长姜树华所做

2、的报告整理。在我们的整本书阅读实践过程中,往往有一个笼而统之、感而悟之、推而广之、体而察之的过程。我所理解的“笼而统之”就是一个聚合过程,读完整本书,我们一定会读出一个聚焦点;“感而悟之”,是把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具象化”,即我们的感悟是往哪个方向在走,感悟有没有层级,等等;“推而广之”,是指在我们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阅读方法、阅读策略、包括文体表达方式的迁移,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给我们提供的丰厚养料;“体而察之”,是在完成整本书阅读之后的掩卷长思,如果我是主角,如果我是作者,会如何如何,会对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重新创构。接下来,我会从这四个方面谈一谈“基于思考力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策略”。笼而统之在

3、我看来,只要是整本书,一定是一个复杂问题。整本书是一个整篇,它和单篇内容相比较,定然会带来一种复杂关系,让你一下子看不明、看不了。有人说,复杂问题可以简单化。不过我个人的观点是:复杂问题就是简单不了。我们不可能用一句话就把一本书复述完如果有,那这种复述只能是一种表层的复述,哪怕没有读过这本书也能说出来。它不是清晰的、走进文本内部的概括。简单不了,但我们可以清晰化。怎么清晰化?我提供两条路径,一条是“指南针思维”,一条是“地图思维”。指南针思维强调方向,阅读整本书时,我们总得找一个方向走;地图思维强调整个脉络的理清,读完书后,我们要在脑海中留下整本书的一种脉络。以俗世奇人这本书为例,它讲述的是各

4、种各样的人物。如果要概括,就是这些人物的一种状态,都是努力生活、崇尚尊严、性格怪异、本领特异、风格鲜明、非常生活等等。这些内容,孩子们在课堂上都说出来了。但孩子们说了这么多,如果我们没有经历一个课堂的统整过程,下课后,他们能表述的,依然是自己在上课时想到的那个词。这时我们就需要把孩子们共性的一些认知,先找到一个对应的、最能代表书中人物的群体,即天津卫的一个人物集体性格;再根据这个集体性格的打造,我们找到一个可以概括的词组:玩法和活法。这个词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我们要做的是通过寻找这样一个词,让孩子们感觉到这样一个探索方向的方式。这方向就是母题,未来也许还有其他更多的词,更多不同的母题,但不管

5、会出现多少个,我们最终是要找到一个。按照这样的方式读才会有序列、有深度地往下走。再以80天环游地球为例,主角福克先生给我们的感觉是非常严格、非常冒险、勇敢、执着、机智、善良、乐观省略号后面还能说好多词,比如爱心、关心人、细致、舍得,这些词都可以放进去。但我们把这些词全放在福克一个人身上,福克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去寻找一个可以概括福克这个人的词组,“自信与自律”。正是自信+自律,才成就了他的80天环游地球。这就是指南针式的思维状态。再用地图思维读这本书,我们不用讲福克先生从哪里出发、到达那里,一个孩子只要阅读了,哪怕是肤浅阅读,他基本都能够把这张线路图勾勒出来。但经过

6、了深度阅读再绘出的地图就不一样:不仅理清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理清了发生的事件、遇到的事情;主角遇到的人又被分为了两拨,一拨是对他帮助很大的,一拨是给他带来困难的;再分下去,是有贡献的人和有困难的人,情感经历等等。我相信画这张思维导图的人一定是走进了深度阅读,他的感想随时随地都写进自己阅读的思维导图里。这个过程我把它概括为“地图思维”,简单来说,地图思维就是画图思维。感而悟之曾有教育大家说: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只是这话说来容易做来难。经常有家长来问老师:我家孩子数学蛮好,英语还行,就是语文差,这该怎么办?有老师就回答:回去让孩子多读书。过了半年,孩子书读了不少,但语文水平依然

7、不高。家长又来求教,往往这时我们会有个神回答:那就是孩子读的书还不够多。但老师们是否想过:为什么孩子们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见效果?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问题归结与孩子“读书不够多”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老师对孩子的阅读指导太少,没有教会孩子语文感受力。如果作为教师,我们只是站在那里让孩子回答自己的感受谁都有自己的感受既不甄别,也不为他理清、为他相互借鉴,这不叫“教”。真正的“教感受”,是要教会孩子从哪些角度感受,怎么一层一层地感受。整本书阅读和群文阅读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有些做法我不赞成,比如用课内时间来完成课外阅读。课标、教材的整个设计都是遵照于某一学期有多少课时来设计

8、的,如果刻意把一些课节省去做课外的事,那就是课外阅读没教好,课外孩子没有形成阅读习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在课内要教孩子阅读的方法,然后阅读在课外,即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例如在八十天环游地球里有很多东西是没有想到的事:明明是个赌神福克,但是一出发之后就成了逃犯,而他偏偏直到绕着地球走了一圈回到家,才知道了这件事;再看一路追着他的那位警察菲克斯,“犯人”就在手边了,却因为讲究规则,一定要等到某个地方才能去抓,结果在预定的地点又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导致抓捕失败,甚至还因为要确保福克能被自己抓获,任何人要伤害福克时,菲克斯还要保护他,警察成为了一名“保镖”。交通的情节设计

9、也是没有想到的,火车不能坐了,咋办?坐大象!坐雪橇!类似这样的“匪夷所思”是体现在整本书里的。除了感受情节,还要感受细节。主角的性格是怎样的,与他性格关联的有哪些?例如平日的生活习惯,水温要恒定的84,早餐、刮胡子的时间是恒定的,每天从俱乐部回家,左右脚各走多少步,都是固定的。这种极致描写恰恰就勾勒出人物对自己苛刻、自律的特点,而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完成八十天环游地球的壮举。当然,细节感受有一个前提:与这个性格有关联度的细节才有感受的价值。推而广之之前我讲过一个词,“发散”。什么叫发散?就是不断往外去推广、迁移。迁移也不是那么简单,比如一个人的获知方式通常是三种亲身感受,他人告知,逻辑推导。这意味

10、着我们的获知方式有一个逻辑的脚手架,同样,阅读也要创造很多脚手架,你才能读好。比如我们要定义什么是现实主义作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得什么,就是现实主义作品;什么是科幻作品?就是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而且绝大多数科幻都能实现;什么是神幻作品?顺着这个思维的脚手架来推导,就是我没种瓜,手一伸,瓜来了,无中生有即神幻。这就是用脚手架在思考关联的事情,用了这个脚手架,你永远都忘不了三者间的差别。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成长由泼猴到斗战神佛,中间有好多经历,其中有一个经历叫“三离三回”。我们就来读一下这个过程中的情节关联性。第一次“离开”,是孙悟空打死了6个强盗那回。因为强盗要伤害师父唐僧。但打完后,师父

11、怨说即便是强盗你也不能打死他,你这样是不配做一个和尚的。这就好比校长听了刚入职的老师的一堂课,有点生气,说你这样子是对不起学生的,你马上桌子一拍,“我不干了!”孙悟空就这样的。在这个情节里我们要注意一个字,唐僧的“怨”,这个怨是很浅层次的怒。第二次“离开”,是三打白骨精那回。虽然唐僧也知道打死的是妖精,但他还是坚持认为悟空不该随意伤人,这时他的情绪是“怒”你为什么老是要打死人家?!一怒之下,他干脆逐走徒弟。而与上次的一言不合就离开不同,悟空是“含着泪”被师傅追出家门的,他的心理承受力已经变大了。第三回“离开”,又是打死了两个强盗。师父的情绪反应比上次更激烈,这回是硬逼着悟空一定要离开。而这次的

12、“离”,孙悟空没再回花果山,直接去了观音菩萨处诉苦诉冤,请观音来帮协调,显然悟空的心理承受力变得更大了。这就是悟空的成长。我们可以帮他疏理一下,形成一个脚手架,孩子才能借脚手架把情节鉴过去,前后联系起来读,读起来才有意思。所以整本书阅读一定是关联性阅读,找到情节的类通性,那就是脚手架。给孩子搭了一次脚手架,他就能推而广之,自己去搭另外的。比如泼猴到斗战神佛里有“四哭”,孩子自己就能梳理出来:第一次哭什么?要长生不老,是生命的本能在哭;第二次是跟菩提祖师,是感恩;第三次是听到妖精说把唐僧在锅里蒸掉了,他自觉没能保护好师傅,难过内疚的哭;最后一次,是妖精做了个假唐僧吓唬他,他为报仇而哭。用搭脚手架

13、的方式让孩子去理解故事情节的关联,或推己及人,当然也要推及自己,任何书的阅读最后都要阅到自己这里来。比如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纽伯瑞文学金奖作品,读了这本书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爱和被爱。主人公爱德华就有这样一段经历:他长得很漂亮,小女孩都很喜欢他,但他不懂得爱。直到经历过一段人生苦楚后,终于一步步重新赢得别人的喜欢。这本书的最后有这样两句话:“打开你的心扉,会有人来的,会有人来接你的,不过首先你必须打开你的心扉。”我相信读了这本书的孩子一定会把爱种在自己心里,他也一定会懂得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把心打开,要懂得别人对自己的爱,也懂得先要去爱别人。体而察之所谓的体而察之,就是我们理解的所谓的思辨。思辨主

14、题很重要。现在的孩子读书,可能老师推荐的书他们不会好好读,但有一种书,你不说他也会读,比如这样的玄幻作品:很多孩子都读过,包括现在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都在读。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孩子会喜欢读这种书?首先,这本书的行文方式非常简练,同时抓住人的情感;然后主角一般都是非常上进、很努力的,孩子马上引起共鸣:我就有点像他/她!还有一个原因,它能实现孩子的梦幻你需要什么,故事就帮你安排什么。这就是这类书吸引孩子的魔力所在。同时我们又要思考这类小说的另一面,它们所引发的副作用。思辨主题可以帮助老师去正面引导孩子。一位老师就这样告诉他的学生:“玄幻小说的确写得好看,浪漫得让你垂涎三尺,各个一身正气,看得

15、我们热血沸腾,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角色。”听到此,孩子们很是点头。老师接着又说:“孩子,当你读了千遍也不厌倦之后,你是否发现故事外的你依然在原地。”回到俗世奇人一书,我们看对思辨情节。全书贯穿着一个“奇”,手艺的奇、经历的奇、想法的奇、性格的奇、表现的奇、遭遇的奇,等等。这些内容我们把它梳理出来,用一种东西串起来,孩子才会有一个整体感。这个东西可能就叫“底线”,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底线、有绝活、有操守的。即便是李金鏊,一个“灰道”角色,也表现出人性的善。思辨当然还要有思辨表达,表达很重要。我们从书中获得精神的养分,也从书中获得一种语文的养分。整本书阅读放在语文层面就应该好好利用。水浒传开篇就讲高

16、俅。为什么讲他?他是素质教育的典型代表,上过十个培训班,琴棋书画鞠,写作评论鉴赏,香道茶道花道,样样精通。只有这种素质的人才能在当时的社会高层混得好。把这样的人物放在水浒传开头,是不是要让孩子读完后回头想一想:这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人物”,而梁山一百零八将却成了非主流人物。作者在创作高俅时精心刻画,为一百零八将找了一个共同理由。用这样的思路再去看儒林外史里的第一篇“王冕学画”,呼兰河传里唯有的两篇描写童年快乐的文章,会找到更多思考与表达的空间。对人物的表达,八十天环游地球一书里也有很多,而且特别节俭、控制。比如描写福克,用的是“古板”“精密仪器”“完美绅士典型”这样的形容,看似是外貌描写,其实是在强调这样子的人才能完成大事。写爱乌达,强调她的年轻漂亮、社会良好教育、不虚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