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9186239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暑假培训讲稿《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平、团结片区小学举办2014-2015学年度暑假期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应对策略 培训教师: 杜高飞 21世纪是机遇与竞争并存,希望与痛苦并存,光荣与苦难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心理素质将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素质,心理健康将成为21世纪对人才选择的重要条件。来自实践的调查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普遍的问题,本次培训以此为出发点,概括了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并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现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种常用措施,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教育引入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2、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会、少先队活动中去。 第一部分 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标准 一、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996年,联合国的心理学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8月1日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实施途径。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含义(一)心理健康概述 1、健康和心理健康 什么是健康?(1)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推移,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不

3、断演变的概念。即使在今天,对于健康还很难做出明确的界定。我们引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所提出的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已”。(2)健康用中医理论来说就是“身体上的健,心理上的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是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正常心理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

4、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心理功能正常,无障碍或无心理疾病,且在教育的积极影响下,个体的意向与其所处环境的限制之间能够得到良好平衡的精神状态。2、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调查发现,各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只不过在数量、类型上有所差别。近几年,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少数小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等报道,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普遍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的重视。3、心理健康的阶段性:

5、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中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随时间发生动态变化的。从差异的角度来看,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如何辨别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呢?如何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是否健康,不能像躯体健康那样,具有比较客观的标准。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用什么标准加以测量,因其

6、复杂性,其标准也比较难以确定。对此,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下面提供国内外的两个标准供大家参考:1、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的心理健康十个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具有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10)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2、我国学者陈家磷提出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1)能正确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

7、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2)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3)乐于同人交往,人际关系十分融洽;(4)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5)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制;(6)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应与年龄特点相一致,行为方式应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应与刺激强度相一致等。尽管在措词和侧重点上,国内外学者有所不同,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正常的认知水平,稳定愉快的情绪,同客观现实保持积极平衡的意志行为与良好的个性特征。3、 我们认为可以把以下八个方面作为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功能正常,

8、能客观地看待问题;(2)情绪反应适当,有适度的受挫力;心理健康的学生有健全的情绪生活,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并能较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不使自己经常陷于情感上的困扰。(3)意志品质健全,有适度的耐受力;(4)行为适度,有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心理健康的学生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能以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一旦发现自己的需要、行为与社会要求相冲突,即能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行动。(5)人际关系和谐,能友好与人相处;(6)社会适应良好,能及时调整好自我状态;心理健康的学生就是能面对现实、把握现实,并使自己的需要切合社会实际,能根据客观环境的

9、发展和变化,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作出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始终与不断变化的生活取得协调一致。在适应中体现自己的良好心理状况。体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协调,体现自己的意志与承受力。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7)自我观正确,能正确认识自我;(8)个性结构完整,能克服不良行为。心理健康的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为人诚实正直,襟怀坦白,富有同情心。并能保持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上述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心理不健康,不一定表现在所有方面,而是往往在一、两个方面表现出严重失调,另外,儿童、青少年身心正处于成长阶段。上述内容是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10、,在要求上应有层次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其心理是否健康,主要是看他的思想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状况与大多数的同龄人是否一致,也就是其言行举止与年龄是否相符,不能搞简单的“对号入座”。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偏离了自己所属的年龄段,往往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心理健康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思想认识而且为他们个性发展打下长久而全面的基础。2、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很长的时期内,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追求主要局限在医学范畴,也就是耗费大量精力、财力、时间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却没

11、有顾及。这种状况近年来开始出现改变,许多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专家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将注意的焦点转移,放到教会大多数社会成员如何预防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何调适心理冲突等方面。也就是说,从以治疗为主转到预防为主,而预防的主要渠道便是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人们心理问题的产生。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标志着人类的心理健康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对于教育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领域,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学校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基础教育各阶段开展心理教育,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否则,学校交给社会的将是不合格的产品。3、心

12、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精神的体现。我国进行了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中明确提出: (1)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这些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与国家教育的总目相一致,就是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哪种途径,也无论在哪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从这一基本目标。形成主要是指培养塑造学生的

13、心理素质,从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和保证;维护主要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使他们避免和减少各种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及心理健康的伤害和消极影响;促进主要是指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特点,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五、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健康教育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进行的。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集体的或个别的心理辅导、心理支援,也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活动,更多的应该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即寓心育于德育活动之中,于智育活动之中,于艺术教育、课外活动、体育活动和

14、其他活动之中。(一)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1、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一个小学生,每天一般在校6个小时,其中4小时为上课时间,其余为自由活动和课间活动时间,所以对小学的德育、智育、体育、艺术教育、劳技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也必须与各育紧密结合,主要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既是智育的主渠道,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既教书又育人,育人先育心,因此心育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1)课堂教学过程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小学低年级儿童认知水平尚有一定局限,例如:对大小、长短、高

15、低等能够进行分化,但还不善用言语表达,而对类似祖国面积、长江长度等概念尚难于理解和认知;对昨天、前天、后天等时间、空间概念也缺少具体的理解。在注意力方面、稳定性只限于15-25分钟之间,只有到了小学高年级才能坚持到30分钟以上,而且注意的范围和其它品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思维与想像力的发展水平上看,小学生善于形象具体的思维,并向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发展。分析综合能力正在迅速增强,但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潜能开发和智力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提高学生们认知水平和智力水平。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小学低年级孩子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缺少自觉性,缺少独立性,对教师和父母有依赖性,这是自我意识水平低的表现。到了高年级,随着自我意识水平提高,独立性逐渐增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应了解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发展孩了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培养优良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各种教学必须完成的共同目标,而培养优良的性格、提高情商和进行意志品质训练等,过去教学大纲未做具体要求。教师应看到,提高情商、培养意志品质,是智力开发、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教师应把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做为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