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917993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3 记承天寺夜游_背景知识.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背景知识-23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1生平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等职。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年)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元祐元

2、年(1086年),旧党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

3、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隔阂,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2文学成就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

4、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到的成就。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于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

5、罗香积寺等,表现了人民的痛苦,针砭了时弊,情真语挚,朴实无华,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更是脍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描绘了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

6、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还有些诗常常满含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此外,苏轼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写物传神,颇饶情韵。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文思如潮,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

7、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壮阔,变化莫测,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气韵天成,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在北宋词坛上,苏轼突破词必香软的樊篱,创作了一批风貌一新的词章,为词体的长足发展开拓了道路。从今存三百四、五十首东坡词来看,苏轼对词体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

8、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他以健笔刻画英气勃勃的人物形象,来寄托立功报国的壮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满江红)“江汉西来”即景怀古,用祢衡的遭遇暗寓愤懑不平的感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而在徐州写的5首(浣溪沙),则以清新隽秀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生产和生活小景,描绘了黄童、白叟、采桑姑、缫丝娘、卖瓜人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可以说,凡能写进诗文中的生活内容,苏轼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苏词在笔力和体制上有所创变。他以写诗的豪迈气势和劲拔笔力来写词,格调大都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如

9、(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笔势如突兀雪山,卷地而来。元祐词人以诗文句法入词,始于苏轼。苏轼把陶渊明归去来辞改写成哨遍,将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总括成(水调歌头),在词体上也堪称创制。以前词家于调名外极少立题,苏轼不少词作不但始用标题,有的还系以小序,小序长者达数百字,文采斐然,颇能引人入胜。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力。苏词具有鲜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联翩,逸兴遄飞。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凭高眺远”、(满庭芳)“归去来兮”等,这类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开辛弃疾的某些清旷奇逸之作。在语言和音律上,也体现了苏轼的创新精神。苏词语言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

10、语,以清雅见称,对以前词人镂金错采的风尚有所改变。他重视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苏轼词风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除了“大江东去”一类壮丽词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旷奇逸,或清新隽秀,或婉媚缠绵,都各具风韵。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龙吟)咏唱杨花,幽怨缠绵;(蝶恋花)写佳人的欢笑搅动了墙外行人的春愁,风情妩媚动人。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留侯论等,见

11、解新颖,不落窠臼,雄辩滔滔,笔势纵横,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潮州韩文公庙碑,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即地兴感,惜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融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字的影响。书札、题记、叙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

12、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写了不少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等。此外,苏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独得之见。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风亭,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

13、代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崧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他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苏轼

14、在学术上的著作有易传书传等。苏轼诗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东坡七集本。包括附录的年谱,共112卷。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备要铅印本。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较著名的:诗注有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王文诰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文注有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词注有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和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二、背景知识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

15、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和流放差不多。此时苏轼深感无用武之地,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如“赤壁赋” “后赤壁赋”等,大多表现了旷达而又失意的矛盾心情。本篇也不例外。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1083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三、课文赏析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读苏轼的一篇散文(吴功正)该文所以能写得字约义丰,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特点,然后运用经过认真提炼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入题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忽见月色清凉,窥入窗户。这样,便把前面提到的“夜”

16、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