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教案.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9148934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平乐村居》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清平乐村居》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清平乐村居》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清平乐村居》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清平乐村居》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平乐村居》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平乐村居》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 村居运河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 孙忠国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3个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词,背诵古词。2、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古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景色,感受古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以及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词上阕从景到人的描写顺序,下阕从远及近的表达顺序的写法。4、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内容。教学难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环

2、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词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词中的诗眼和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词,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1、查找描写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及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制作课件。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及课文插图 学生准备:

3、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词,感知秋色(一)初读古词,感知词意大家都预习了清平乐村居,一定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课本图片),老师引入课题:1、简要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清平乐”是词牌,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村居”是题目概括了词的有关内容。(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词: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清平乐 六盘山学生说出词牌和题目)。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

4、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因此他创作了清平乐 村居。2、板书:清平乐 村居3、自由读诗,做到读正确。4、检查能否读得正确流利。重点指导:A、“清平乐”中乐读“yue”不读”le”“ 卧剥”的“剥”读“bao”不读“bo”。“锄”是翘舌音。B、纠正“翁媪”的读音。5、逐句默读古词,思考古词大意:每句词描写了什么景物,整首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理解的词句用问号标出。6、小组合作学习。每首诗由一位同学说说每词的大意,描写了哪些景物,对于疑难的地方全组同学交流。

5、不能解决的疑难由小组长记录下来。7、指导提示学生读好每句词的节奏,师范读并出示课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8、小组汇报交流不理解的生词,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茅檐:茅屋。醉里:酒后微醉。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翁媪:老年夫妻。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顽皮。9、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整体感知词意。教师小结,成新课堂上部分题目,当堂达标。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词,品味意境师讲故事导入: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

6、青青的小草。不知谁家一对老人正在用好听的吴地方的方言在亲密的交谈。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吃呢。(二)诵读清平乐 村居1、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问:(1)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句应该如何来读?这句写出了简朴的乡间生活,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来。3、师:请大家轻声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思考: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仅仅是酒让这老两口醉了吗?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朗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诵读这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后交流,

7、在图中,我们看到两位老人在聊天,那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然后小组讨论一下。4、学生交流了老两口聊天的内容,学生汇报:a、老伴啊,今年我们的收成看样子是不错了,等到秋后,给大儿子把婚事办了吧,也了了我们的一翻心事。 b、小儿子不能老在家里玩,等过几天把他送学堂里读书吧。 C、老伴啊,你现在做的菜越来越好吃了。不知不觉我酒就喝多了。 。5、师小结:大家讨论的很好,想象的也挺棒。这户人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是“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也过的和和睦睦,让人羡慕:翁媪之间是“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这对白

8、发夫妻简直陶醉了。作者辛弃疾在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却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此情此景不由的让这位一辈子征战沙场的词人一改激情豪放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了这首田园风格的词清平乐 村居。 6、创设情境,感情诵读。从这首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一起满含激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播放古筝音乐,教师范读后)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同学试着背诵。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交流,你还知道辛弃疾的其他诗词吗?教师出示:破阵子,序: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

9、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让我们把两首词放在一起读一读。同样是辛弃疾所作,在风格上是迥乎不同。2、请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大诗人的不同心境。(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3、拓展感悟:辛弃疾一生征战沙场,可惜抱负无法实现,在退隐上饶以后,看到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以及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轻松和谐的画面。不由的写出了这首词,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向往。(四)练习设计1、背诵古词。2、继续搜集阅读辛弃疾的词,想一想他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五)板书设计26 清平乐 村居 上阕 环境

10、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下阕 叙事附预习单:26、清平乐 村居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一、读写生字词练习。书写生字词语(用习字册),并把写错的字纠正过来,然后读正确。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三、思考1、一边读词一边思考:这首词那些景色?想一想,在书上画一画。2、请你也来搜集辛弃疾的词,写下来,读一读。 3、收集有关辛弃疾在什么情况下写得这首词,并读一读。4、记下你的收获。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词”是五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的独特的文学形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词人、主题探索、融

11、情诵读、激情延伸、对比诵读来完成教学。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文本的学习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课堂中将清平乐 村居的学习置于文化的大的背景下,重在熏陶引领引入文化因素,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重在渗透文学教育,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一扇浏览文学宝库的窗户,让他们进入一个富有魅力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文学作品是有情感的,是有温度的,应设身处地的站在词人的角度,体味词人酸甜苦辣的生活,更好、更准地把握诗词韵感。不足之处:对词人的情感理解上,不够到位,由于学生对辛弃疾的创作的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词的情感感悟上还需加强。使用建议: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迁移旧的知识来学习这种新见文体,是摆在课前的值得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想了好久,决定发挥教材优势,迁移原来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