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49119834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doc(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需要了解的23位大师(2015-02-06 15:21:35) 转载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 1、“美德即知识” 伦理问题是苏格拉底的哲学的主题,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题,他一生都在以伦理的要求自励并以之教人。苏格拉底到处劝勉人们“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最重要的命题,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人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趋善避恶。从“美德即知识”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这种主张不仅否定了当时盛行于希腊的道德天

2、赋的观念,而且赋予道德以一种普遍的基础。由于强调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肯定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教育之间直接相关;同时,由于认识到道德的知识基础,也就是为道德教育的进行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2、苏格拉底方法 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学法 “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万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学生讲座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苏格拉底要求学

3、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他首先问“虚伪”归于哪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一行?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

4、义的,最后迫使他们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 (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 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希措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的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是建

5、立在他的灵魂学说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区分为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3部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而理性的灵魂是高级的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与他的灵魂学说相适应,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抉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

6、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全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

7、面。 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因此, 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 昆体良(

8、约公元35年-100年):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若有雄辩术原理。 在昆体良看来,对于雄辩家的培养要从咿呀学语开始,经过初露头角的雄辩家所必需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一直到雄辩术的顶峰。具体来说,分成以下几阶段: 第一阶段:家庭教育。 昆体良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幼儿教育是在家庭里进行的,父母、保姆、家庭教师都是幼儿的教育者。尤其强调保姆必须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说话准确的人,因为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 第二阶段:初级学校。 昆体良反对古代罗马贵族聘请家庭教师的传统做法,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在他看来,家庭教育容

9、易使孩子养成冷淡、自夸和羞怯的习性,而学校教育则不同。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朋友的环境,而且也有竞争的、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因此,从学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雄辩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 昆体良认为,在初级学校中,儿童主要学习阅读和书写。 昆体良在总结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基础上,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昆体良倡导因材施教。他深信,每一个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精细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弄清每个学生的天性的特殊倾向;教师在识辨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以后,就必须因材施教。他主张按照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对于智力较弱的学生,

10、在教学的进度和内容方面可以适当迁就一些;但对于天赋素质丰饶的学生则要尽力培养,便之成为真正的雄辩家。另外还提出,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纠正错误要用不同的方法。作业的分量和改正错误的标准应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 昆体良坚决反对体罚,认为这是对儿童的凌辱。他认为,用体罚的方法来驱使学生学习,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相反却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蒙田(15331592):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古代希腊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是散文集。 蒙田指出:学习和教育只服从于一个目的,即便学生养成完美的判断力。在蒙田看来,培养判断力是教学的头等大事和中心任务,也是全部教学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对此他

11、曾反复地、详尽地作了论述。 蒙田提出的教学方法具体有: 1、不要死记硬背。死记硬背,并不是完善的知识,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学生不仅要记住老师的话,更要领会老师所讲内容的精神实质,要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学生要学会把别人的知识通过理解和吸收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对此,蒙田还把学习比喻为人吃东西,他说,即便我们的肚子装满了肉,如果没有消化,有什么用处呢?如果它不转变为我们的东西,如果不给我们营养,增强我们的力量,又有什么用处呢? 2、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我不到什么东西。学习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博采众长,为我所

12、用。所以蒙田说,我希望做教师的便他的学生谨慎地、严密地吸取一切东西,决不要相信只凭权威或未经考察的东西。把各种不同的判断向他提出,如果他有能力,他将区别真理与谬误。 3、不要只学书本知识。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学生要和别人交谈来往,出国旅行,观察各种奇异的事物,总之,要把世界作为书房,从而扩大视野;如困守一处,就会眼光短浅。 4、要因材施教。教师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他所教育的孩子的能力施教。如果采取同样的讲课方法和教育方式来指导很多体质和性情都不相同的儿童,那可能其中只有二三个人可以 获得良好的结果或达到完善的境地而要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此,蒙田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

13、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5、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多引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忌事事处处包办代替。蒙田要求教师有时候给学生开条路,有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开路。他说。我不希望导师独自去发明,只是他一个人讲话,而应该容许学生有讲话的机会。 6、多练习。蒙田指出,人们要想学跳舞,不能只是看舞蹈家跳,而自己不去跳。学习也是一样,对所学的知识要多运用。蒙田说:不要孩子多背诵功课,而是要他行动。他应该在行动中复习功课。 7、培养儿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蒙田说:最好的办法

14、莫过于培养对学问的兴趣和爱好,否则我们将只是教育出一些满载书籍的傻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泛智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大教学论(1632)世界图解(1658)、母育学校(1628)等。 (一)论泛智教百和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夸美纽斯从17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 泛智(pamsophia)问题。所谓泛智,在夸美纽斯看来,是指广泛的、全面的智慧。而泛智教育则是实现泛智理想的工具。泛智教育强调2点,一是普及教育,一切男女儿童,不论贫富贵贱,人人均应受教育;二是人人均需学习一切。对此,夸美纽斯作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也就是

15、泛智工场。在那里,人人许可受教育,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并且学得十分完善。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名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他有时又把泛智教育称作周全的教育,并通过对周全的教育的解释进一步阐明其泛智教育主张。他强调,周全的教育并非要求人人懂得 (确切地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每种科学都是极广泛极复杂的,而人生又是短促的。周全的教育旨在借助学校做到, (1)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研究来培植我们的才能;(2)学会语文;(3)形成诚笃的德行;(4)虔诚地崇拜上帝。夸美纽斯还具体地谈了泛智教育的3个特点,一是认识事物。泛智教育强调把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粹的总和灌输给学生,使他们知道一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懂得一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二是行动熟练。泛智教育强调知行结合,要求它所培养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对一切事情都能胜任、精练而又勤奋的人,同时还要求青年在行动中表现出诚实的德性和对上帝的热爱。三是,语言优美。泛智教育要求它所培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能言善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