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重心转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重心转移.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重心转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曲忠厚 (曲忠厚 河南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中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学特级教师)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规律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传统地理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明末清初,颜元在存学篇中说:“教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已故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学是为了不需要教”。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当把培养学生“能学地理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坚持学地理”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任务之一,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武装、打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榜样、示范
2、作用,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的树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习、会学习,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法的重心转移。一、突出教材变化特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颁布执行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90年代后实行一纲多本,教材版本多于大纲)共有六部,分别在1956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2年、2000年,各个时期的大纲、教材无不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比较不同时期的大纲和教材,可以明了我国地理课程目的发展的总趋势,即:越来越注重发挥地理学科全面的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地理学科的要求;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
3、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越来越强调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选择知识的角度越来越向日常生活、生存需要和继续发展等方面靠近。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听讲、探究、模仿、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执理而进”的良好习惯。分析近时期教材特点的变化,可以发现一条清晰的贯通线索,那就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1、20世纪70年代末的地理教材,至今在地理教师的心中还留有明显的烙印。当时,人们迸发出积压已久的极大积极性,满怀热情的使用地理教材,到80年代初曾出现过一个教法探
4、索的辉煌时期。受教材“繁”、“难”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当时的探索,是沿着“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善于指导学生自学,寻求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的途径。这次探索是有成绩的,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经验。但是,教材的繁、难,客观上使部分教师因课时紧张而取消了学生的必要的活动。以至以后有部分教师始终离不开“满堂灌”、“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自己居于重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2、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试用的这两套教材,特别是目前使用的实验教材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教
5、材的变化,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它提醒我们注意:我们对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的探索决不是从零开始,也不是到此结束。地理教学改革如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没有生命力。教材的变化更加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实际,给我们带来开启“会学地理”大门的钥匙。我们要从传统经验中寻找出路,向着更深的层次,进行新的一轮思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现代地理教学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突出学科特点,提高“入门”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特点,掌握学习技巧
6、,尽快适应,及早“入门”,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重视位置学习,多问一个为什么 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其分布有“地”有“理”。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问一个为什么,就可联系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地理学习,就要养成讲“地”论“理”的好习惯,解决“是什么”,分析“为什么”。 2、抓整体关联,析内在因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明各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具有一定意义的环境特征。这类知识的特点是结构紧密,理论性强。教师讲授可来自“理论”,走向实践,
7、就是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探究“有用的地理”,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例如读“西北地区农牧业及物产图”,地面植被由东到西依次为林地草地戈壁沙漠,牲畜也由马、牛、羊变为耐渴的骆驼(发现问题);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深居内陆和东西狭长的特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本区降水不多,越向西越少的特点(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主导因素,分析区域特征,最终使学生理解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解决问题)。 3、掌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 了解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必须注意地理环境中的位置、自然、人文等要素的综合,从整体方面去认清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
8、关系。一般来说,掌握、分析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须经过五个步骤,即:地理位置事物和现象形成原因空间、时间条件区域发展方向。内容应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为主线,着重阐明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家乡与其他区域的比较,中国与有关国家的比较,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三、揭示地理规律,培养思维能力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教师传递的知识量在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因此,地理教学
9、在强调“教”转为强调“学”的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改善学生的智慧品质,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1、以疑激思。学则须疑,教师提问要问在学生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实践证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显得重要。地理教学中以疑激思的内容很多,授课教师要精心选题,注重效果,要期望教学的重要结果是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地理问题,而不是自己满堂问,肢解课文。真正营造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不同见解之间平等讨论、争鸣的课堂氛围。2、以趣诱思。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知之
10、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是轻松愉快的乐事,从而喜欢学、主动学。现代教育媒体呈现信息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使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还可以让学生从所见所闻中提供最感兴趣的材料,作为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启迪、诱发同伴们对教材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敢于发表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满足不同学生的思考习惯、学习方式和学习优势。3、以颂扬思。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回答问题不一定那样全面、准确。教师应掌握时机,长善救失。正确答案,给予肯定,给予赞颂,即使“挂一漏万”也应表扬、鼓励。也就是说,重在让学生参与、合作。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
11、划地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坚持,最终必然能使教学进入“不教而达”的最高境界。 四、突出地图的作用,培养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教材,尤其是实验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各种图表来表达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重点放在占主体地位的文字材料上,忽视了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图文系统优化结合的学习方法指导。实现这一重心的转移,我们的体会是:首先是提高学生判读地图和绘制地图的能力。判读地图除基本要求外,还要要求学生能把地图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读出来,同时也能把相关的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中。如果就题论题,只解题不讲方法,学生则只能“学读图”
12、,达不到“会读图”的目的。在地图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应力求避免简单地套用教材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并让学生解说,指出各建筑物的方位;根据建筑布局制成点状和条状符号卡片,让学生比赛看谁摆放得又快又准。除判读、填图外,平时还应要求学生动手绘制地图和改正地图,如将俄罗斯主要地形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工业区、主要城市综合绘制在一幅图上。也可让学生登台画板图或自制图文并茂的地理手抄报等等。其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地图。理解地图就是能分析地图。它是在看懂地图、熟悉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是判读地图的高层次要求。一幅综合性地图不仅显示着一般的地图知识,而且自然、经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中
13、体现。实践证明,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往往顾此失彼,丢东拉西。因此,教师需教给学生解题要领:据题意、看要求、找关系、再综合。第三是指导学生练就图文系统优化配合的学习方法。一般说来,图文系统优化配合学习方法经过四步完成:1、读图以图释文理解课文;2、析图以图思文深化课文;3、疑图以图索文活化课文;4、忆图以图代文表述课文。 近年来,我们舍得花时间研讨图文优化配合的学习方法,实践证明,效果较好。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能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理图像,而且能够解释一些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同时,也让学生查阅电子地图和察看影像地图,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五、讲究活动实效,提高知识迁移能力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
14、践、重传授、轻应用,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受这种体制和观念的制约,虽然地理课程一贯强调开展实践活动,但实际上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从来没有发挥它本该发挥的作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尽快实现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基础论”向以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的“发展教育论”的重心转移。随着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推广使用,地理教师要与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和组织联系,走出去,请进来,共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地理理性知识,并体会知识的功效,获得成功的乐趣。如结合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一定的地理考察、地理调查、观测统计、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小建议、小
15、制作,以及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时事讨论、听专题报告等活动。如学习黄河一章,每次考察前教师拟定提纲:(1)水文特征包括哪些要素?(2)不同季节黄河水文特征如何,是怎样形成的?(3)本地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认识黄河。返校后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总结,得出答案,并组织部分学生登台讲评,这样互教互学,印象颇深。教师的教育才能之一,就是能驾驭教材。中学地理教材活动内容繁杂、头绪很多,教师应善于梳辫子,将地理活动归纳综合,分类理顺,分清哪些是课堂活动,哪些是课外活动,哪些是教材重点,必须掌握;哪些是难点,怎样突破,等等,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搞好地理实践活动,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以保证地理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并具有盎然生机。总之,地理教师要根据社会变革对教育的要求,通过自己设计的地理教学方法,变“教教材”传授知识为“用教材”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