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49022288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30.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量学重点知识汇总测量学2010-12-31第一章1. 量学: 量学是指研究 定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面点的空 地点、 地球重力 及地球表面的自然形 和人工 施的几何形 的一 用性科学。2. 垂 :重力的方向 称 垂 , 垂 是 量工作的基准 。3. 大地水平面 :通 均匀海水面的水平面, 称 大地水平面, 大地水平面是 量工作的基准面。4. 大地体:大地水平面所包 的地球形体成 大地体, 它表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5. 地面点地点确实定 :第一 地面点的地点 行表示。 地面点的地点由坐 和高程表示。坐 是地面点沿着 垂 在投影基准面上的地点; 高程是地面点沿着 垂 到投影面的距离。6. 量中

2、常用的坐 系 :天文坐 系、大地坐 系、高斯平面直角坐 系、独立平面直角坐 系。7. 高斯投影平面 :有一个 柱面横套在地球 球的外面, 并与一子午 相切, 此8. 子午 称 中央子午 或 子午 。 柱的中心 通 球体赤道面及 球中心。而后将 球面上中央子午 邻近有限范 的点 按正形投影条件向 柱面上投影,再将 柱面通 南北两极的母 切开, 并睁开 平面, 称此平面 高斯投影平面。9. 六度 :从 0子午 起,自西向 每隔 6 一 , 号 160,中央子午 的 度挨次 3、 9、 15、 357( 6n-3 )。10. 三度 :自 1.5 开始以 度差 3区分, 号 1120,各 中央子午 的

3、 度挨次 3、 6、 9、 360(3n) 。11. 坐 平移 (中央子午 坐 x、赤道 横坐 y):把 坐 向西平移 500km。将地面点在 坐 平移从前的高斯平面直角坐 系中的坐 称 点坐 的自然 。 将地面点在 坐 平移此后的高斯平面直角坐 系中的坐 称 点坐 的通用 。12. 高程 :地面点沿 垂 到大地水平面的距离称 点的 高程。13. 相 高程 : 地面点沿 垂 到随意水平面的距离称 点的相 高程。14. 高差 : 地面上两点的高程之差。15. 量工作的基本内容 :(1) : 出地面点的地点,并在 上表示出来,包含角度 量、距离 量和高程 量。 (2) (放 ):把 上 的点 定到

4、地面上。(3) 、 算、 是 量工作的基本技术。16. 量工作 按照的原 :在布局上,“从整体到局部”,在程序上,“先控制后碎部”,在精度上,“由高 到低 ”, 详细工作而言, “ 步步有 核”。第二章1. 水平 量的原理 :水平 量是利用水平 供给的水平 定地面两点 的高差,而后依据此中一点的已知高程计算其余各点高程的一种方法。2. 水平 的结构 :望 、水平器、托板、基座四部分3. 望 的 成 :物 、 焦透 、十字 (望 物 光心与十字 交点的 线,称为 视准轴) 目镜。4. 水平仪的使用 :粗平、对准、精平、读数5. 视差:对准目标时, 应使物象精准落在十字丝平面上, 不然当眼睛凑近目

5、镜上下轻轻挪动时,十字丝交点所对物象会相对挪动, 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除去方法 :认真转动物镜调焦螺旋, 改变物象平面的前后地点, 使其与十字丝平面重合, 此时十字丝交点所对的尺上读数就不再变化了,偏差除去。6. 水平路线的布设形式 :闭合水平路线、附合水平路线、支水平路线、结点水平网7. 水平管轴 :水平管圆弧内壁中点的切线8. 转点:在进行连续中间法水平测量时,用来传达高程的点,称为转点。9. 水平测量的偏差剖析及减弱举措偏差对应举措水平管轴不平行视准轴的误a 在每一测站都采纳中间法,差使前后视距离相等 b 距离补仪器偏差偿法 采纳相邻几个测站的总前视距离等于总后视距离水平尺偏差a 在测量

6、前对水平尺进行检验 b 设置偶数测站的观察方法水平管气泡居中偏差气泡严格居中,防备气泡假操作偏差居中照准偏差估读水平尺的偏差a 望远镜放大倍率高 b 视线短水平尺倾斜的偏差a 认真扶尺 b 使用安装有圆水平器的水平尺仪器和尺垫下沉惹起的偏差a 采纳来回测高差的均匀值温度的影响打伞 选择适合的时间进行外界条件惹起的偏差观察大气折光差和地球曲率等前后视距离相等第三章1. 水平角:水平面上两直线间的夹角, 称为水平角。 而从一点至两目标的方向线间的水平角,是指这双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所夹的角。2. 竖直角:在同一竖直面内, 一点至目标点的方向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称为竖直角。3. 经纬仪的布

7、置 :包含仪器的对中和整平。 对中的目的: 把仪器的中心布置在测站点的铅垂线上。 整平的目的: 使仪器竖轴处于铅垂状态, 水平度盘处于水平地点。4. 测回法:在测站点布置经纬仪, 用盘左和盘右各观察水平角一次, 盘左观察时为上半测回, 盘右观察时为下半测回, 如两次观察角值相差不超出允许偏差, 则取其均匀值作为一测回的结果。这一观察法,称为测回法。第四章1. 距离测量的常用工具 :量距工具:钢尺、皮尺、测绳等;协助工具:标杆、测钎、垂球等。2. 直线定线 :当地面两点之间的地面起伏较大或距离较长时, 一个尺段不可以达成距离测量,需要分红多段沿已知直线的方向进行分段量测,最后汇总得其长度。这时需

8、要在直线方向上直立若干标杆, 来标定直线的地点和走向, 这项工作称之为直线定线。可分为:目估法定线和经纬仪定线。3. 直线定向 :确立直线方向的工作,称为直线定向。4. 标准方向的种类 :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坐标纵轴线方向。5. 方向角:由标准方向的北端顺时针方向量至某向来线的水平角, 称为该直线的方向角( 0 360)。若以坐标纵轴线作为标准方向所确立的方向角称为坐标方向角。6. 象限角:由标准方向线的北端或南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量至直线的锐角, 并注出象限名称,这个锐角称为象限角( 0 90)。第五章1. 测量偏差的观点 :观察量的观察值与其真切值之间的差别2. 观察偏差的根源 :测量仪器

9、的偏差、观察者人为偏差、外界环境条件偏差。3. 系统偏差的定义 :在同样的观察条件下, 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察, 假如测量偏差在数值大小和正负符号方面按必定的规律发生变化或保持一特定的常数, 这种偏差称为系统偏差。4. 除去系统偏差的举措 : a 更正观察值 b 采纳适合的观察方法 c 校订仪器5. 有时偏差 :在同样的观察条件下, 对某量进行一系列的观察, 假如测量偏差在数值大小和正负符号方面没有必定的规律性,这种偏差称为有时偏差。6. 有时偏差的特征 :a 在必定的观察条件下,有时偏差的绝对值不会超出必定的限度 b 绝对值小的偏差比绝对值大的偏差出现的可能性大 c 绝对值相等的正偏差和负偏

10、差出现的时机相等 d 同一量的等精度观察,其有时偏差的算术均匀值跟着观察次数的无穷增添而趋势于零7. 中偏差的观点 :在同样的观察条件下, 对同一未知量进行多次观察, 各个观察值的真偏差平方均匀值的平方根称为观察值的中偏差。其表达式为:第六章1. 平面控制测量 :a 三角测量 b 导线测量2. 导线测量的定义 :导线测量是将控制点连结成折线,测定每边边长和转折角,再依照起算边两头点的坐标计算出各控制点的坐标。3. 常用的导线形式: a 附合导线 b 闭合导线 c 支导线 d 单结点导线 e 两个以上结点或两个以上闭合环的导线网4.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含 :选点、测角、量距。5. 导线测量的选

11、点应知足以下条件 :a 导线点应选在地势较高、 视线宽阔、便于布置仪器的地方 b 相邻导线点应互相通视 c 导线点应均布测区,且相邻导线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第八章1. 比率尺: 图上线段长度和相应地面线段的实质水平距离之比成为比率尺。2. 比率尺的精度: 相当图上的实地上的水平距离3. 地形:地物和地貌的总称4. 地物:地面上各样天然和人为的附着物如河流、植物、建筑物等。5 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态6. 按符号与实地因素比率关系分类 :a 依比率符号 面状或带状符号: 这种符号用轮廓线表示其范围, 轮廓形状与实地平面图相像, 减小程度与成图比率尺一致,轮廓内用必定符号或色彩表示这一范围内陆物

12、的性质。 b 半比率符号 线状符号:各样境地、电力线以及各样宽度不可以依比率表示的道路、 河流可用此符号表示。 c 不依比率符号 独立符号: 重要或目标明显的独立地物, 如面积小不可以按成图比率尺表示时, 须用必定形式与必定尺寸的符号表示, 称为独立符号。这种符号只好表示物体的地点和意义,不可以量测物体的大小。7. 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差称为等高距8. 等高线平距: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等高线平距9. 等高线的分类: a 基本等高线 b 加粗等高线 c 半等高距等高线 d 协助线10. 等高线的特征: a 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高程相等 b 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 c 不一样高程的等高线不可以订交 d 等高线与分水线、合水线正交 e 经过河流的等高线横跨而过, 必定在凑近河岸时折向上游, 与河岸订交后, 再从对岸趋势下游 f 两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平距,等高线间平距的大小与地面坡度的大小成反比11. 测定碎部点的基本方法: 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第十章1. 地形图的分幅方法: 梯行分幅法、矩形分幅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