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970113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3年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3年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3年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3年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认证背景下通识课课程目标精准定位的几个问题杨薇摘 要 高职高专通识课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什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该依据哪些原那么,结合课题和学校教学改革,对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制定职业素养通识课培养目标进行实践研究,对目标制定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目标精准制定的必要性、通识课定位、目标精准制定的原那么等问题进行论述,旨在进一步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关键词 专业认证;职业素养;通识课课程目标在国家高度重视专业开展,大力推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通识课程如何最大程度参与某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首先思考和答复的问题。一、职业素养和核心素养概念的选择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

2、为标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教育部职业院校教育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刘兰明教授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202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开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根底、自由开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的六个内涵,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笔者认为,采用职业素养更为恰当。核心素养、核心能力更倾向于“社会人的要求,而职业素养更

3、倾向于对“职业人的要求,包含了职业能力。尤其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有可能直接进入就业岗位,职业素养这一概念更贴近专业认证标准。二、职业素养培养中课程目标精准制定的必要性专业认证背景下,以OBE理念,即通过成果导向实现学生毕业能力与素养达成。研究体系的特点为反向思维,正向实施,即先设定学生毕业要求,逆推学生应达成的核心能力指标及内涵,合理设置课程,通过课程目标的制定、科学教学方法的实施完成,在此根底上进行目标达成评价,进一步完善毕业要求,形成闭环式的持续改良。这个过程中,课程目标更为细化,表达了学生毕业要求的各个组成局部。只有目标确定精准,才会真正使OBE体系落地于常规教学,使各学科教学融入专

4、业认证体系,通识课也不例外。三、专业认证要求的理解与職业素养培养中通识课的定位高职高专在制定课程目标之前必须熟悉国家对专业的认证要求,才能找准目标制定的方向,例如,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中,明确提出了“一践行三学会,明确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只有理解认证标准指向与内涵,才能真正确定此专业的各学科课程目标。那么这些标准的达成中,通识课有何作用呢?目前,通识课学时不断缩短,甚至个别学校已经取消通识课。高职高专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学时少,为了就业,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通识课,学校对于可以保证就业的显性专业能力更为重视。在当前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认识通识课的学科特点,给予其合理

5、定位值得高职高专院校研究。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要求内涵提到的师德标准、教育情怀、科学和人文素养、终身学习、合作开展创新等要求,必须由通识课来承当。所以通识课首先明确学科定位,即学生专业开展和职业素养形成不可或缺的支撑学科,是专业建设的必要组成局部。四、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精准制定的根本原那么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目标的制定要以以下原那么作为衡量目标可行性的标准。1.把握课程目标制定的“下限思维原那么。专业认证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毕业时应到达的能力和素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根本要求,所以各学科教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头脑中必须具备“下限思维,尤其要重视中下

6、水平的学生,就低不就高,把握好课程目标的难易程度,切不可使课程目标过高,也不能过低。要让学生在一定努力下可以摸得到、够得着,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达成课程目标时保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2.把握课程目标制定的“专业支撑原那么。高职高专的通识课除了学科本身的通识作用之外,更应该成为为学生专业学习、成长和开展效劳的支撑学科。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思修课教学为职业道德、职业情怀支撑,培养学生依法执教、忠于幼教事业的意识;自然科学类课程、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历史等课程为科学和人文素养支撑,为幼儿园数学教法、科学教法、语言教法等专业课提供知识储藏。通识课只有和专业紧密结合,成为夯实专业的根底学科,才能

7、使课程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其通识价值。在制定课程目标时,通识课教师应始终思考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开展的必然联系,合理制定不同专业的通识课课程目标,使学生理解该课程与专业甚至是职业需求的关系,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把握课程目标制定的“唯一性原那么。在以往的教学中,各学科独立设定本学科的课程目标,学生往往重复学习相同的内容,为了完成这些目标,课时增加,学生负担重,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重复的无效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方,大学语文在讲鉴赏时会涉及到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而历史教学也会涉及到文学方面的常识。专业认证背景下,要求课程目标设定时,一个目标只能存在于一门课程中,即“

8、唯一性。重复的课程目标必须有它唯一的归属学科,防止无效教学。通识课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科要有不同侧重,形成无交叉、有递进的课程目标,进而推进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在这个过程中个别课程有可能被分解或被淘汰,但更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课程设置和目标设定更趋近于科学。4.把握目标制定的“减法原那么。以往的课程目标制定,教师通常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标准,甚至以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偏好确定目标,唯独缺少学生需要、专业需要、职业需要的关注,脱离了人才培养方案,导致课堂教学满堂灌,缺乏设计感和针对性。在专业认证背景和OBE教学理念之下,基于上述唯一性原那么,建议课程的目标设置对应毕业要求,设定46个。5.

9、把握目标制定描述的“层次性原那么。通识课的教学内容更多涉及的是认知和情感方面。根据布卢姆对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即知道(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对目标进行具体的行为动词描述,使课程目标达成呈现“层次性,以有利于学生对于目标达成的自我预估,有利于区分和明确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以上是个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分析总结的关于专业认证背景下职业素养培养、通识课课程目标制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需要强调的是,高职高专院校通识课教师首先要找准学科定位,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需要、职业需求来确定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目标,并通过检核评价不断改良,提高通识课课堂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刘兰明.基于职业根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22,(11).2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23,(12).3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