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954245 上传时间:2024-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一、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它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三、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四、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

2、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五、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岁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岁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七、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水平

3、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八、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创设适应学生认知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九、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情绪、意志特征十、特殊儿童教育环境的安排: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十一、学习的心理实质:学习是一个几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十二、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4、: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累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言语的中介作用进行的;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十三、学习的实质与内容: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十四、学习的一般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十五、联结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把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称为强化。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物是指能够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物。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即

6、正强化,所呈现的刺激即正强化物。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即负强化,厌恶性刺激即负强化物。 十六、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学习者需积极主动的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十七、学习动机的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进京的直接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十八、成败归因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

7、,外界环境。 十九、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培养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十、迁移的作用: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一、早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关系转换说 二二、影响学生迁移能力的主要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原

8、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二三、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祈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知识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二四、促进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二五、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二六、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I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词与形象的配合;II运用感知规律,突

9、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III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IV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二七、知识概括的类型: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二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I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II提供变式。III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IV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三十、技能及其特点: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

10、方式。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三一、心智技能具有的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三二、技能的作用: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三三、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三四、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与讲解;必要而适

11、当的练习;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三五、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三六、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原则。 三七、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三八、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三九、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四十、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教授与

12、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一、影响创造性的因素:环境。智力,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个性四二、创造性的培养: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教育内容;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接触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西沃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四三、态度的实质与结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结构包含认知成分、情感

13、成分和行为成分。 四四、品德的实质与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四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四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

14、、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四七、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1)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2)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八、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榜样,利用群体约定,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四九、集体约定的程序操作:清晰而客观的介绍问题的性质,黄芪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清晰而客观的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承

15、担执行计划的任务,学生在执行计划的工程中改变态度,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确定化。 五十、心理健康指标: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简历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五一、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儿童多动综合征、学习困难综合征、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儿童厌学症、儿童强迫行为 五二、心理健康的意义: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对学校日常工作的配合与补充五三、心理辅导及其目标: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

16、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五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邦奇、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五五、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需遵循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五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五七、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