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48945984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文学理论导引要点(华中师大精品课).doc(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文学理论要以文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文学的存在根据、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答复“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所谓的文学整体,是指对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从文学理论学习的角度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只有通过各种文学观的比拟方可见出。第一节 文学的审美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具有审美的意识形态性。文学是为满足人类的审美需求而产生、存在和开展的。文学以其对美的寻求、揭示、建构和表现,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要,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并因此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当然,对于文学审美性的认识也有一个曲折的过

2、程。一、文学和文学观念从历史上看,人们对“什么是文学的认识是多种多样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形成的文学观念都相当宽泛,当时所谓的文学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把文学几乎等同于语言文化的这种认识,反映了文、史、哲尚未别离时期人们对文学及其性质的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与其他意识形式混杂在一起,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品格,早期的文学观念正是文学自身尚未成熟的历史事实的反映。文学观念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同时还表现在:即使在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对文学的理解也因为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了不同的解释。艾布拉姆斯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座标: 世界 作品 艺术家 欣赏

3、者并由此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大约是最古老同时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认识文学的方式。其中,中国文论中有着深远影响的“感物说文学观,西方那么有深远影响的“摹仿说。和摹仿说相似,“实用说也是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诸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论、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但是也注意到了文学的审美特点。“表现说的文学观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

4、“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表现说的文学观在西方直到18世纪末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才对文学实践发生广泛的影响。“表现说的文学观不仅重视主体和情感,而且突出了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客观说文学观重视形式、技巧、语言和结构等因素在文学构成中的作用,把文学的特质归结为语言形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初才在西方形成一种思潮并且蔓延开来,其代表是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多种文学观念的并存显示了文学本体研究的复杂性。关于什么是文学的答复,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见仁见智。各种文学观的形成除了都不可防止地要受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

5、、历史条件的限制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文学本身在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开展中的多样化。上述的各种文学观念不仅存在着分歧,也有某种共识,即各种文学观都涉及到了文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文学的存在和开展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成认文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随着文学的开展、成熟和独立,中外文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文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言等等因素对文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文学观。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二、审美与文学从文学史上看,人们最初几乎都是从语言形式上来理解文学的审美性的,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成为人们区分文

6、学和非文学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各民族早期文学观共有的特点。当然,随着文学的开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把文学的审美性仅仅归结为语言形式是一种片面、浅薄的认识,其失误在于对美和审美都作了过于狭隘的理解,无视了文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不了解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形成的历史原因,是失误产生的根源。人类的需要和活动方式是多方面的,所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其中既有因物质需求建立的实用关系,也有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后者也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实践过程、劳动产品、人类社会,还是大自然的运作、地球之外的茫茫宇宙,只要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或直接、间接地发生了

7、变化,或与人形成了新的关系,就会成为“人化的自然,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显现。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活动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文学从社会生活中寻找、发现和展示的,文学通过想象和虚构所建构、所追求的,正是由审美关系所规定的人生境况及其蕴含的意义和价值。审美是文学的内在规定。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往往是在矛盾与斗争中才能获得鲜明而丰富的显现,因而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抗、斗争和比照,往往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丑的东西能够也应该成为文学的对象。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它是否写了丑的东西,而是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

8、种对象。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文学在把握人生和艺术表现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人们常说的“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另一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而言,即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都发生心理经验的层面上。它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着人生的现实。三、虚构和艺术真实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

9、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意识形态,文学借助于想象表现了人类的愿望和期盼。建构艺术世界的材料虽然来自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虚构的目的却在于超越现实。从虚构性上解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意味着文学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显现。虚构性使文学这种意识形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文学的梦想和文学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说明文学的虚构性和文学的审美性具有内在的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互动关系。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性特征。艺术虚构使文学既能够相当真实地描绘生活,又能在这种似乎客观的描绘中显示主体的理想和追求,表现主体的个性和情感,这是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所

10、没有、仅仅属于文学艺术的一种特质。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它的表现对象的相符程度为标准。同时,对艺术真实的判断,还应考虑到不同民族的文学观念以及不同文类的要求。例如,中国古代文论强调,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应是“神似而不是“形似,西方文论对艺术真实的理解那么根本上以“摹仿论的文学观为根底,偏重于强调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相似性与符合度是其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出发来理解真实性问题,可以说对文学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

11、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是指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文学从根本上保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作主体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态度,以及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要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是艺术真实构成的三个要素;三种要素相互渗透,交融统一,体现了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关系,

12、亦体现了这种特殊关系对文学生产的特殊规定。艺术真实因此可以概括为表现在文学活动中的上述三种要素的统一;文学的真实性那么是检验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真实上所到达的程度。第二节 文学的形象性文学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的,文学的这种具象的、感性的表现形态,称为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既是文学语言有别于概念语言的标志,也是文学在表现形态上的重要特征。一、文学形象的涵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通常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老庄的“言不尽意论揭示了文艺所要表达的人生经验与思想感情同抽象的概念语言之间的矛盾,周易系辞中的“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说明了文学艺术在传达思想感情上的特点就是把“象或“意象视

13、为文学艺术特有的表意符号和文学构成的根本要素。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形象image那么经历了从“视觉形象到“意象的内涵上的逐渐转变。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学形象是语言创造的产物,没有日常生活形象的直观性,也不像其他艺术种类所创造的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文学的形象感是在感受和理解语言的根底上,依靠想象和联想形成的。文学形象并不是一种凭借着感官就可以直接把握的实体或实像,而是语言激发想象的结果。总之,但凡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二、语象、形象和意象文学形象具有不同的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语象主要是指非

14、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象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段或某些语言文字的形式本身的利用,往往都能唤起想象与联想,使读者从中获得的特殊的文学形象感。文学形象中描摹型的形象是通过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像,具有接近生活形象的特点,目的在于通过摹写来引发视觉、嗅觉、听觉或触觉想象,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中的根本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意象与描摹型形象的区别在于,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

15、显现提供感性形态。中外文学理论对意象的理解的差异在于: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即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而西方文论那么倾向于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重视语言在意象创造上的作用。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显虚。意境是一个和意象有关但又高于意象的诗学范畴。意境可以理解成一个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到达一种境界并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即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三、文学形象的特点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和符号性的特点。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以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文学形象的间接性虽说给文学接受带来了一些不便,远不像视觉形象那样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并要求读者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