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偏误产生原因分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48923027 上传时间:2023-12-01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产生原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产生原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偏误产生原因分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源期刊网 http:/对外汉语教学偏误产生原因分析作者:朱孔雨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2 年第 07 期所谓偏误,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某一个语项时出现的语误,对比标准目的语,其表现 出学习错误或不完善的特征。这种对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可重复出现, 学习者自己有时无法察觉或者察觉出来却无力纠正。偏误与错误不同,错误是指由于紧张或疏忽而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是临时现象,可以 随时纠正。偏误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如下:一、语际迁移。母语知识向目的语迁移,即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学习者母语对应的语言 结构有某种程度的类似时,二者从语音、语法、词汇上相互影响,产生了由于语言的

2、迁移而 产生的偏误。在语言汇集的地方,甚至是四、五种语言相互作用。以菲律宾为例,菲语、英语、普通话、闽南话甚至广东话都纳入了正式考试的范畴,因此 语法和词汇互相影响,多种语言对汉语干扰的情况复杂多见。如下例:我有和他一起去商场。(方言语法干扰,有)我的小狗很乖,我的好朋友也很乖。(对词 语的适用范围模糊不清)在语音上,菲律宾的学生受到拼音文化的影响,普遍把上声读成去声。比如把“花 ”读成“化”。二、语内迁移,即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转移,也叫过度泛化。由一个偶然事例而得出 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Brown(1987) 在论述母语干扰和过度概括之间的关系时说: “母

3、语对外语的干扰仅仅是概括 的一种形式,即把先前的母语经验错误地加以运用,而过度概括则是以前学过的外语材料错误 地应用于当前的外语学习之中。 ”因而过度概括与母语干扰可以看作同一心理过程的不同语言 表现。在其本质上同属于一个心理过程,但都是转借现象。只不过来源不同而已。过度概括是 建立在类比之上的 “内部转借 ”,而母语干扰可以说是 “外部转借 ”。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同一理 论框架内来讨论,即同是过度概括错误。比如 “动词加简单趋向补语带宾语 ”的错误率比较高,比如 “回去、进来、上去、上来 ”等如 果带宾语,当宾语为地点名词时,应该放在二者之间。但是学生受到英语语法的影响,把这类 宾语经常放在整个述补结构的后面。例如:我们回去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