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710469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教学设计[6].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赤壁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美景、凭吊古人的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本文被列入必修1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第二板块“感悟自然”,本板块的的教学重点在于:由自然景物而激发对人生的感慨。故在本文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感悟”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感悟能力,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二、教学对象分析本文教学的对象

2、是高一学生,由于初中语文教学淡化语法,学生的语法和文言基础比较薄弱,要理解本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文教学还是应以讲解字词、疏通文意为首要,在次基础上再来进行本专题所要求的“感悟”,并进行适当拓展。若忽略这点,本文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2、了解作者苏轼,了解赋的特点。3、熟读并背诵全文。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文章语言的哲理意义,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目标1、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意感悟,提高审美品位。2、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苏轼

3、宇宙观和人生观。2、体会情、景、理三者的内在联系。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赋的特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串讲法。通过串讲法让学生牢固掌握文章字、词、句。3、比较法。通过比较鉴别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更好的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4、讨论法。通过讨论中辨析疑难问题。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习重要的文言字词及句式。2、了解作者及文题背景,了解赋的特点。3、梳理文章结构.(一)、学生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章的字词。2、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4-6人之间),各小组合作搜集、

4、整理有关作者、文题背景及赋这一文体的资料。设计意图:这一步旨在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培养他们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的能力,从而初步感知课文,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二)、作者和解题1、作者介绍:以苏轼图片(PPT2)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官。御使李定等摘其托讽诗中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谛朝廷,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上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开词中豪放一派,对后代有深远影响。散文汪

5、洋恣肆,明白畅达,想象丰富,成就卓越,因而有“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称誉。(PPT3)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PPT4)2、解题:(1) 关于赤壁: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

6、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当地人误以为此赤壁就是三国时的赤壁,实则不然,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应在今天的湖北的蒲圻。对于当地人的误解,苏轼并非不知,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指明他所游的赤壁是当地传说中的赤壁。(PPT5)(2) 关于赋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

7、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PPT6)设计意图: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并且,通过对材料的搜集、分析,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三)、听读和朗读1、听录音。要求: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2)

8、本文体裁为赋,找出文中押韵(PPT7)及使用骈句之处。3、齐读,感受文章内容及语言特点。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古文朗读的能力。本文“以文为赋”,文章五次换韵,骈散结合,语言很有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来揣摩赋的语言特点,从而更能体味本文韵律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四)串讲全文主要抓住:1、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如:“望”、“歌”、“如”、“而”、“乎”等。2、 重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设计意图:鉴于学生薄弱的古文基础和语法基础,本文在疏通文意时选择采用串讲法,以此来让学生理解、掌握古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夯实古文学习的基础,为下一步学生能借助工具书

9、自读古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五)理清文章思路(PPT8)学生默读后概括,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上一环节内容学习效果的考察,又是对学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另外,本环节还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环节,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六)齐读课文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再次体会文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七) 作业 1、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2、熟读并背诵全文。3、思考在文章中作者因何而乐,因何而悲,这种乐与悲又

10、是如何与景物联系起来的。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文章语言的哲理意义,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一)检查复习1 尝试背诵。2 练习(1) 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冯(凭) 泝(溯) 缪(缭) 尊(樽)(2) 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苏子愀然,而问客曰(表承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表转折)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表因果)(PPT9)(3)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或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西

11、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PPT10)(二)具体研习课文探讨本文景、情、理的关系1、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2、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 (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 (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 (4)总结情、理、景之间有什么关系?(PPT11)(将学生分为五组,每一小组分别对文章中的一个小节从上述四个方面展开讨论,讨论结果指定某一组员记录并发言)参考结果:第一小组:作者通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写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清风轻拂人面,江

12、上风平浪静,这是写江面之景。游人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放声地诵明月之诗,愉快地歌窈窕之章。不久月亮也出来助兴,作者的视线又由江面转入天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徘徊可说是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漫漫升起,却又不忍匆匆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间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透过月光又看到了“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的游人自然心旷神怡,任一叶小舟在江面上飘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于何处;多么飘

13、逸啊,好象人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了仙境。作者由景自然过渡到人的感受上,痛快淋漓地描绘出要飞升成仙的情景,情中有景,景情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笔势流畅,多处用典却不着堆砌之痕。第二小组: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乐心情,“于是饮酒乐甚”,古人抒发欢乐之情往往是饮酒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仅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一般认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天各一方,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然而自己却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所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

14、江月”。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美之了引出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种悲情接客人箫声的悲凉反映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连读者也不由得悲伤起来。第三小组:如:“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感叹千古英雄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有志无为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永恒。作者在本段借主客问答,抒发感慨,用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来说像曹操那样的志得意满,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历史人物尚且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不可长久,这是客人消极思想的反映,他认为自己与苏子不被重用,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只是过着渔父樵夫的生活,鱼虾作伴,麋鹿为友,划着小船,举杯相劝。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短促得如同永恒天地之间仅能活短暂时刻的蜉蝣,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粒米。于是客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悲情自然显现出来。第四小组:苏子与客人泛舟于江上,置身于天地之间,这是第一段开头有点明,此时苏子借眼前之景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一句引出作者对天地自然的认识。对于江水,“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