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48688527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稳态与环境复习要点 2012版.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稳态与环境 复习资料浙江省吴兴高级中学2012年5月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植物激素一、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发现过程序号科学家实验过程及现象推论和结论A达尔文单侧光照射,幼苗弯曲生长,如果切去苗尖端或用不透明罩子将苗尖端罩住,幼苗不弯曲如果用透明罩子将苗尖端罩住或用不透明薄膜将苗基部包起来,幼苗照样向光弯曲生长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信号,这种信号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B波森-詹森将一片透明云胶或云母分别插在苗尖端和其下面之间。插入云母片的苗不弯曲不生长,插有琼脂片的苗向光弯曲生长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尖端传递到下面C温特切去尖端,一侧放接触过尖

2、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苗尖端确实产生了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切去尖端,一侧放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物化学家和化学家确定生长素是一种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IAA),在细胞中是由色氨酸合成。2.实验结论总结 外界的刺激因素是:单侧光的照射胚芽鞘感受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 (光照条件不影响生长素合成)发生弯曲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单侧光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

3、弯曲。3.生长素的运输极性运输: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横向运输:尖端能横向运输,下端不能。练习:请分析右图各胚芽鞘生长情况(图中插入薄片为云母片)。答: A图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B图胚芽鞘背光源弯曲生长C图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D图胚芽鞘直立生长E图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激素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它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信息。2.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名称作用存在或产生部位生长素促进茎伸长(细胞纵向伸长)影响根生长抑制侧

4、芽生长使植物产生向光性顶芽(最多)、幼叶、胚等的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素影响根的生长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促进萌发延缓衰老主要在根尖产生。正在进行细胞分裂部位存在较多。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打破休眠)茎伸长(细胞分裂和伸长)和叶的生长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成熟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幼芽、幼根、未成熟种子(胚)脱落酸抑制生长(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失水时使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衰老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器官或组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存在于各种组织中,特别是成熟果实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实例分析:A B: 随生长素浓度

5、升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越强B C: 随生长素浓度升高,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但还是能促进生长C: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C: 抑制植物生长,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反应不同实例分析:促进生长最适浓度:根:10-10 mol/L 芽10-8 mol/L 茎10-4mol/L敏感度:根芽茎根正向重力性,茎向重力性分析: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下部比上部高。BA,DCII:D处生长素浓度较C处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性高。D处抑制生长,C处促进生长,根向下弯曲生长III:B处生长素较A高,促进生长作用较强,茎向上弯曲生长。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顶芽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浓

6、度高,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实例: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4.植物激素间的平衡协调作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增殖,而生长素则促进细胞增长,赤霉素既促进细胞分裂,又促进细胞生长愈伤组织:细胞分裂素/生长素比例适当才能分化成各种组织CTK太多,只长茎叶不长根AUX太多,只长根不长茎叶AUX少,CTK不多:愈伤组织继续生长,不分化。四. 植物激素及类似物的应用1.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生长素类似物: 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2,4D等。第一: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扦插繁殖时,保留枝上正在生长的芽或幼叶 对不易生根植物在插枝下端用生长素类似物浸泡第二

7、:促进无子果实发育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但遗传物质不改变。第三:防止落花落果 阻止器官脱落(如棉花保蕾保铃)措施第四:除草剂 2,4-D杀除田间双子叶杂草。原理分析: 植物激素两重性 敏感性: 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 。使用浓度:D。2.赤霉素应用打破种子的休眠植物激素间关系:协同作用,如细胞分裂无和赤霉素都促进生长 拮抗作用,如赤霉素打破休眠,脱落酸保持休眠。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 内环境与稳态一、动物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定1、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只能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体液、

8、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体液:人和动物体内各种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内环境: 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 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 血红蛋白、细胞膜上载体、胞内酶(如细胞呼吸氧化酶)等B: 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泪液、汗液、尿液、乳汁、消化液等)血液中血浆(液体成分,包括血浆蛋白、无机盐、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但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及细胞内的成分(如红细胞内的血

9、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3、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几种特殊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毛细血管壁: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内侧是淋巴、外侧是组织液组织细胞:组织液红细胞:血浆4.内环境的成分水: 含量最多气体:O2、CO2无机盐:Na+ 、 Cl、 k+ 、HCO32- 、HPO42- 、Ca2+等有机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等激素:代谢废物:CO2 、含N废物(尿素、氨)(2)内环境三种成分比较血浆组织液淋巴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不同点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

10、蛋白质蛋白质很少6.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 ( pH 7.357.45 )与缓冲对 如H2CO3/NaHCO3 , NaH2PO4/Na2HPO4有关温度( 37. 0左右 )7、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O2浓度:红细胞内血浆组织液 细胞内液CO2相反直接相关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二、稳态1.定义: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各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内环境稳态2.对稳态的理解特点:可变但又相对稳定 体现:离子浓度、血糖浓度、pH值稳态调节机制a.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正常是稳态维持的基础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稳态的

11、主要调节机制3.稳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过程会发生许多酶促反应,而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如温度、pH、离子浓度都必须保持在较小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1.概念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对全身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体液调节: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 、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机体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2.两者关系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调节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两者关系:体液调节往往在神经系统影响下进行,所以神经

12、调节起主要作用;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动物体内缺甲状腺素影响大脑发育。二、神经元及其结构1.神经元是人和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即神经细胞。2.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包括树突和轴突。 功能:感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三、 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只有在结构上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组成反射弧结构的任何一个部分受到损伤,反射活动都将不能完成。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产生及传导过程(右图):电位变化:未受刺激时:静息电位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外正

13、内负)。 静息电位形成原因是K+外流导致。受到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原因是Na+ 内流导致局部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兴奋产生及传导过程: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极化右图:A:极化状态(静息电位,K+外流造成)B:去极化过程(此时Na+ 内流) C:反极化状态(膜外电位0状态,锋值为动作电位)DD:复极化过程(此时K+外流) 2.传导形式:局部电流或电信号3特点:双向传导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上的传递:1.突触小体:轴突末梢,每个小枝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结构。突触小体内有线粒体和突触小泡,线粒体为兴奋传递提供能量,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2.突触的结构特点 构成: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如果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则突触后膜可以是树突膜或胞体膜,如果兴奋从神经元之间传递到肌肉,则突触后膜为肌肉细胞细胞膜。突触的类型: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轴突轴突传导突触小泡释放递质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单向传递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引起兴奋的递质:乙酰胆碱4.突触兴奋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时间长: 化学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传递时间相对较长易感性: 突触传递容易受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而影响突触传递如:箭毒素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以至乙酰胆碱不再与受体结合,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