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660419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马原简答论述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

2、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怎样理解社会物质性答:社会的物质性性表现在: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实践活动无法进行。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

3、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离开自然界)就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所以人类不可能离开自然。总之,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4、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

4、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其重大意义是: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物质性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践的过程

5、也是客观的)。自觉能动性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人则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运用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自然以获取人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劳动实践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的

6、性质和基本面貌。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矛盾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我国各项改革、司法人员办案、行政人员办公、开会等都属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实验活动(试验田、物理实验等),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活动(经济特区是改革实验基地)。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

7、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7、什么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新的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环境和条件。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因素

8、,增加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两方面是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在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及意义(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客观物质世界矛盾运动形式是无限多样的,因而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

9、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矛盾地位的特殊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社会主义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特色的特殊性要与社会主义的普遍性相联系,否则会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特殊性中,否则会脱离中国国情。(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又要注重中国的国情,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基本国情出发,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只

10、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9、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有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11、前提;B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各自的发展;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性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事物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B矛盾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质变的决定力量。总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因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如何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

12、断。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量互变规律既是我们在工作中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原则。这一规律启示我们,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我们就要重视量的积累,工作和学习都应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同时要防微杜渐。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就要抓住机遇促成事物质的飞跃。要重视新生事物的发现,重视

13、社会前进与人生发展的契机,敢闯敢干,跃上新的台阶。 11、怎样理解辩证否定观 答: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取

14、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地批判。 1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为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把握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要充满必胜信心。既然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无论怎么曲折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我们在

15、中国特色社社会主义建设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奋斗中,要满怀信心,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其次,准备走曲折的道路。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总之,我们要把坚定的革命性和灵活的斗争艺术有机结合起来。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规律观?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1、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但非本质的联系是不能称之为规律的。规律所反映的关系或联系都是本质的,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2、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3、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和巩固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就必然会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自然过程和规律,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定会重复出现。4、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