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4865567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为了忘却的记念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记叙文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

2、继续战斗。 B.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写作背景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牺牲两周年时,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悼文,这时左联主办的刊物以及它的外围刊物已荡然无存,鲁迅想方设法,终于1933年4月公开发表在标榜第三种人的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月刊第

3、二卷第六期上。 三、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四、题目解说 “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

4、、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五、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我”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第7-17段),写“我”与柔石的相处。 第三部分:(第18-19段),合写柔石、白莽。 第四部分:(第20-33段),写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经过以及“我”的处境和心情。 第五部分:(第34-36段),写“我”对烈士的怀念,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控诉,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六、全文分析 1.如何理解第14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 明确: “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5、“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明确: (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找学生复述)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 明确: 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 明确:单纯忠厚善良质朴 3.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4.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明确: 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

6、原因、情形、时间。 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七、中心思想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 八、写作特点 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求职简历 > 职业规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