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专项复习资料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63769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专项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专项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专项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专项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专项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专项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专项复习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专项复习资料一、 修辞方法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一) 比喻1、 一般情况比喻句包括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2、 比喻一般分为三种:明喻、暗喻、借喻。1) 明喻:甲像乙。有本体,有喻词(像、好像、仿佛、如、好比、如同、犹如、似的等),有喻体。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 暗喻:甲是乙。有本体,有喻词(是、变为、变成、成为),有喻体。如: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引方向。3) 借喻:甲代乙。只有喻体。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双添了一些银丝。 3、温馨提示:

2、像字句不一定都是比喻句。1) 作比较:他长得像他爸爸。2) 表猜测:这天阴沉沉的,像要下雨了。3) 表想象: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好像一下子成了一名威武的战士。4) 表举例:东北有许多特产,像木耳、猴头5) 表说明: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二) 比拟1、 比拟分为两种:拟人、拟物。1) 秋天到了,谷穗笑弯了腰。(拟人)2) 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2、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凡有喻体、有比喻词出现,拟人句就成了比喻句。如: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 啄木鸟像医生一样给树治病。( ) 啄木鸟成了医生。( )(三) 夸张夸张可分为三类:扩大夸张、

3、缩小夸张、超前夸张。1. 扩大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 缩小夸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李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李缩小了一半。3. 超前夸张: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四) 排比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一起,来表达相关的内容,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五) 反问1、 反问: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方法。2、 反问的特点: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之中。3、 反问包括: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思和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思。如:您说,这比

4、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六) 设问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七) 引用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如: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八) 练习题(标注“”)1、册1:P14七;P31五;P36六;P37七;P41七;P42五;P44六;P48六;P51七;P56八;P63五。2、大卷:P2 二 2;P3 三 3;P30 三 1;P38 二 2;P58 二 2;P70 二2。二、关联词语(一)

5、并列关系1、例句:妹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2、常用的表示关列关系的关联词有:也 还 一边一边 一面一面 那么那么 不是而是一会儿一会儿 有时有时 又/既又(二)承接关系1、例句:小狗一听到主人的脚步声,就摇头摆尾地跑到门边迎接主人。2、常用的表示承接关系的关联词有: 又 就 便才 接着 跟着于是 从而 一就起先后来 首先然后(三)递进关系1、例句:在百米决赛中,他不但夺了金牌,而且打破了世界纪录。2、常用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有: 不仅而且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还(也、又) 不但甚至 不但(不只、不止、不光、不单)而且(四)因果关系1、例句:他因为睡眠不足,所以看起来脸色苍白。 今年夏天之

6、所以这么热,是因为降雨太少的缘故。2、常用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有: 因为故 既然就 因此(因而、所以) 因为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因而) 之所以是因为(五)选择关系1、例句:这样晴朗的傍晚,爸爸不是在院子里下棋,就是去邻院打羽毛球。2、常用的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有: 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或者或者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宁愿不愿(六)转折关系1、例句:尽管他再三解释,可是谁也不相信他。2、常用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有:虽然但是 尽管还 虽(固然、尽管)但(可是、而、却) 但是(可、却、可是、然而、不过、只是、倒)(七)假设关系1、例句: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公园玩。2、常用的表示假设关

7、系的关联词有:如果(假设、若、倘若、要、要是、要不是)就(便、那、那么、那就、那么就)即使(就是、就算、哪怕、纵然)也(还)(八)条件关系 1、例句:无论刮风下雨,哥哥都会坚持背她去上学。 除非你写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2、常用的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有:只要就 只有才 除非才 任凭也(九)选填关联词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 关联词语搭配是否合理。2、 分辨语句的意义关系。3、 语感方面是否通顺合理。(十)练习题(标注“”)1、册1:P40五;P57五;P69六。2、大卷:P30 一 6;P42 一 6。三、扩句1、扩句: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如同在句子的“主干”上“添枝加

8、叶”,加以修饰、限制或补充,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加完整、具体、生动。例:太阳升起。金色的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2、指定扩写部分式:在指定的原句某些部分填写恰当词语的练习。例: 沙滩上有贝壳。 (金色的)沙滩上有(五颜六色的)贝壳。 练: 阳光照耀着大地。 ( )阳光照耀着大地。3、分步扩写式:即照例子把句子扩写,使一句比一句更具体的扩写句子练习。例:哥哥是学生。哥哥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哥哥是北京清华大学三年级的学生。4、按提示扩写式:按要求扩写。如补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使句子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例:妈妈买衣服。星期天,妈妈在商场里买衣服。5、自由式扩写:不给任何提示或限制、自由地进行扩写

9、。但要把句子的各主要部分全部扩写,才算达到要求。例:火车驶过站台。一列火车缓缓地驶过新建的站台。6、扩写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A 要在原句的基础上扩,不能改变原句的基本成分即主干、基本意思、语气和语调。 B 扩充的词语要跟原句的词语搭配得当。 C 添加的成分要注意排列顺序。四、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了”、“吗”、“呀”等语气词要留下。例1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A 灯照耀着建筑。 B 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 广场上灯照

10、耀着建筑。例2 :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A 老人们钓鱼。 B 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 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练 :A 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B 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C 岸边的柳树上持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D 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五、改变句式改变句式就是在保持原来内容不变的前提下,把句子的表达形式按一定的要求从一种形式改变为另一种形式的练习。1、把陈述句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例:我叠好了被子。我把被子叠好了。被子被我叠好了。练:爸爸打开了这个陈旧的木箱。2、“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改练:董存瑞把敌人的暗堡炸毁了。小树被狂

11、风吹得东倒西歪。3、肯定句和否定句(包括双重否定句)的互改例1:王芳是个好孩子。王芳不是个坏孩子。例2:外国人承认中国人了不起。(改为双重否定句) 外国人不得不承认中国人了不起。练:我喜欢你的性格。 4、因果关系的句式变化例:田忌赢得了第二场比赛,因为他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因为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所以他赢得了第二场比赛。练: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因为它离地球太远了。5、把直接叙述改为间接叙述 A 把某人说的话直接描述出来,叫直接叙述。如:李老师说:“同学们学不好,我不安心。” B 把某人说的话通过第三人称转述出来,叫间接叙述。如:李老师说,同学们学不好,她不安心。C 温馨提示:改换

12、人称,改动标点,不改变句子意思。6、不同语气句子的句式改变1)陈述句和反问句互改例:作为一个市民,应该遵守公共道德。作为一个市民,难道不应该遵守公共道德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温馨提示:A加上“难道、怎么、岂能、岂”等反问词。B 尾句还要加上“吗、呢”等语气词。C 把句号改为问号。D原句如果是肯定句则改为否定句,原句如果是否定句则改为肯写句。例 上课时不能吃东西。(否定式陈述句)上课时怎么能吃东西呢?(肯定式反问句)这么远,箭怎么能射到呢?(肯定式反问问)这么远,箭不能射得到。(否定式陈述句)2)陈述句与感叹句的互改 陈述句变为感叹句:A加入表示强烈感情的副词;B加入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C将句号变为感叹号。反之,感叹句变为陈述句: A 去掉句子中表示强烈感情的副词;B 去掉句尾的语气助词;C 将感叹号改为句号。 例:黄山的景色很美。 黄山的景色真美啊!六、修改病句(一)修改病句的原则 1、病因要查清。 2、修改尽量少。 3、原意必保留。(二)常见病句1、病例:A看这了个电视剧,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美丽的公园。 C战士们纷纷报名参加。病因:成分残缺说明:A 缺少主语“谁”B 缺少谓语“怎么样” C 缺少宾语“什么”2、病例:A 李东和我热烈地握手。 B 他虽然学习很好,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