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五力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行业五力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行业五种力量分析(一) 潜在竞争者虽然政府出台了对尾气排放及油耗的政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将进一步限制加入者进入市场的威胁。但是还有部分企业有能力进入这个市场。1、 农用机械制造行业涉足汽车制造。虽然这有一定的难度,但同是制造领域有生产经验,有相关机器设备,有充足的资金,并且有自己的品牌和一大部分忠实的消费者,生产低档汽车会有不错的前景。但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加强创新。2、 高中档汽车品牌向下延伸,进入低档汽车生产领域。首先,高中档车有自己的品牌优势,其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有先进的技术,有自己的生产设计团队,有良好的信誉,这些都为高中档汽车进入低档汽车行业打下牢固的基础。(二) 替代品1、新能
2、源汽车 备受关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或很快出台,所以中国以后汽车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新能源汽车,目前确定的新能源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而非插电式的普通混合动力汽车划为节能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是发展方向,而混合动力作为节能技术来推广。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有着光明的前途,对现在的低档汽车有着较大冲击。2、二手车 2010年1-10月,市场总体表现稳定,全国31个省市共交易二手车304.0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55万辆,二手车交易量同比增长12.82%。2010年1-10月,二手车交易额累计达到1387.74亿元,同比增长1
3、6.6%,高于交易量的增长幅度。全国1-10月二手车平均交易价格为4.5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4%。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平均交易价格为4.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0.09万元。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数量和价格上来说二手车都对低档汽车产生严重威胁。(三) 供应商 从零部件市场看,全球12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2008 年(2007 年度)全球500 强企业,其中博世、电装、德尔福等都在中国具有完善的布局。德尔福甚至准备在2009 年开始在华生产混合动力汽车零部件和系统。另外,从国内汽车零部件市场进出口详情看,08 年到目前为止增幅中国汽车零部件对外贸易顺差已经到达44%。 中国
4、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表示: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结构诸多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应对。自2005年4月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外资零部件企业在开始大规模地在华投资。2005年新签约来华投资合作的外资零部件企业就达90余家,包括德尔福、日本电装、住友、美国德纳、法国法雷奥、日本富士通电子等零部件跨国巨头,2005年协议投资额达40亿美元,为2004年的3.2倍。2006年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收入4035亿元,其中,外资(控股或独资)零部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仅占20%25%。截至2007年6月,全球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已有70%
5、来华开展业务,在中国大陆进行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外资企业超过1200家。 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中汽车轮胎、汽车电子电器及仪表、车轮及零件净出口额位于前三名,而一些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如发动机,仍存在着5亿多美元的贸易逆差。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领域,而技术密集型零件生产并没有很大发展,一些主要技术任然掌握在外商手中。(四) 购买者 对于像汽车这样的高摄入度的消费品,消费者在选择购买汽车时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议价空间跟能力。而且我们也不鼓励汽车厂商打价格战。但是金融危机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吸引顾客,个厂商竞相降价并给与各种折扣和优惠。中国市场是各个品牌的主要市场,
6、竞争激烈,可供消费选择的品牌档次丰富,客户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对售价、担保及其他服务项目进行讨价还价。客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也越来越强。(五) 行业内的竞争者 以前低档汽车是市场上的一个空白,但近几年来各大企业相继进入这个市场,希望在这个市场上分的一杯羹。先说外国企业,大众、丰田、本田、福特、沃尔沃等进入中国市场,并且产品线向下延伸,生产低端产品。 中国一些民营企业也进入这个行业,如吉利、奇瑞、长安、比亚迪等,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2006年,天津一汽的夏利系列轿车以16万辆的销量继续保持经济型车的主导地位;处于微型车高端的“威”系列(威姿、威乐、威志)产品总销量达到近4万辆,同比增长200%的业绩占企
7、业整体销量的18%,使天津一汽顺利完成了调整销售结构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在自主品牌轿车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2006年新上市的威志凭借“和谐示范车”理念异军突起,上市短短70天就实现销售7000辆,并以月均3000辆的成绩迅速占领国内微型轿车市场,一举冲至同级别两厢车销量排行榜的首位。综上所述,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loan approval and post credit approval officer/at all levels in accordance with credit approval rules, licensing and eventual exercise of credit decision power of persons or institutions. Review findings and review comments, according to the Banks 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