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48534833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4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教育二年级下学期教案集.doc(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台李小学 徐静静第六单元 齐鲁名人学习本单元,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讲故事,了解齐鲁名人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第17课 孙武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孙武的战法,知道孙武的著作孙子兵法。3.能够阅读并背诵孙子兵法中的名言,并大体上懂得意思。4.通过学习,了解孙武其人其事,激发学生对孙武的敬佩之情。二、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一)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简单介绍了孙武“迂回奔袭”的战法和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课文内容短小精悍,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拼音,自己读通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在读懂课

2、文的基础上,了解孙子兵法的重要历史意义,教师可借助参考资料给学生作出说明和讲解。(二)教学活动 读一读选取孙子兵法中的几句名言,让学生先反复朗读,熟读成诵,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对于句子的意思,只做引导,学生理解即可。这几句名言的解释是: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释义: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2.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释义:出兵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释义:彼,对方。殆,危险。对自己的情况和对方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成百次打仗都会失败。 说一说让学生通

3、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了解战国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孙膑。这项活动的安排,在于让家长参与进来,这样既可以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来教育学生,又可以在亲子活动中缩短与孩子的距离,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构建起学习型家庭。第18课一、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2. 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管仲,知道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作出了哪些贡献?3. 了解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结交真正的朋友。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 教材分析管仲出生在今安徽省的颍上。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供养老母亲,他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后来当兵来到齐国,经鲍叔牙大力推荐,当上了齐国的相国。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

4、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也因此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管仲之所以能相齐称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鲍叔牙的宽容、体贴、关心、理解,使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留下“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二) 教学活动这篇课文比较简短,内容也容易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弄明白。因此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围绕问题质疑,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为了

5、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可根据教学情况,给学生再多讲点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和春秋战国时的情况,让他们对遥远的古人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故事链接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让学生自己阅读,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然后讨论:读完故事,你认为鲍叔牙是个什么样的人?管仲和鲍叔牙为什么会成为好朋友?从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朋友,正确地与朋友相处。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如“力荐”“第一霸主”“春秋第一相”“尊王攘夷”等,教师可给予适当的解释,但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第19课 诸葛亮一、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通过阅读课文,领悟诸葛亮的才干,了解诸葛亮所作出的贡

6、献。3.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知道诸葛亮是个知识丰富、学问渊博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能以诸葛亮为榜样,努力为祖国、为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二、 教材分析和教学活动(一) 教材分析诸葛亮是蜀国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他出生的时候,正值清晨,窗外即将明亮,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亮”,字孔明。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后来避乱到南阳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请他辅佐。他策动刘备与孙权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后,诸葛亮任丞相,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为蜀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诚的典范。这篇课文简单地向我们

7、介绍了诸葛亮的成就,把以神机妙算而著称的诸葛亮摆到同学们的面前来。对于诸葛亮,孩子们并不陌生,所以本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作为开放课来进行,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来交流,来讨论,来评价,相信孩子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会从诸葛亮的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二) 教学活动课前,提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材料、故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来交流。课文中所涉及的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故事链接中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上课时,根据需要来调整讲故事的时间,也可以对故事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刘备的求贤若

8、渴和诸葛亮的非凡才能。课文中提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讲解中可以为学生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诸葛亮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军事家,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特别是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演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深入人心,诸葛亮已经成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以故事会的形式来呈现,重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复述故事的能力。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受到熏陶感染,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第七单元 诗歌朗读(二)本单元所选的五首古诗都是唐、宋时期的名家作品,包括于谦的观书

9、、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王安石的寄关冲卿、韩愈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节选)、陆九渊的读书。这几首古诗或勉励勤学苦读,或阐发读书的方法与道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人志士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宝贵精神,而且可以从中懂得怎样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不死读书,不做书呆子。第20课 观书一、 教学目标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意思。2. 能熟练背诵课文和拓展活动中的名句。3. 能够记住“日积月累”中莎士比亚、高尔基的读书名言。4. 能搜集至少三条关于勤学惜时的名言。5. 能够通过上网或看书等方式搜集积累名句。6. 学习古人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的美德,养成勤奋学习的好习惯。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 课

10、文分析这首诗名字叫观书,它盛赞了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也是诗人。他的性格刚直,博学多闻。他勤学苦练的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被后世称颂。观书一诗表达了作者“以书为友,与书相亲”的爱书情结,同事展示了诗人醉心读书、忘却尘世纷争的高尚情怀。背诵之前,先指导学生读一读,再结合诗文的意思把于谦痴迷读书的特点与“忘却尘世”的境界给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扫除背诵障碍。(二) 日积月累“日积月累”中介绍了莎士比亚和高尔基的读书名言。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主要是讲书籍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快乐,可以使人

11、增添智慧。而高尔基的名言“读一本好书,好像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主要是讲书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这两句名言都用十分贴切的比喻讲出了读书对人的生活及成长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先好好体会这些名言的意思,然后试着背一背,努力记住。有条件的班级鼓励学生自己再搜集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三) 拓展活动背一背四条关于惜时勤奋的名言。第一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句: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而不至于山。第三句:业精于勤,荒于嬉。第四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 自我评价 小组合作,组内检查共同评定星级。第21课 冬夜读书示子聿一、 教学目标1. 结合解析理解诗文意思。2. 在反复诵读的

12、基础上熟练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和白鹿洞二首(其一)这两首诗。3. 引导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句含义。4. 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从小发奋读书。5. 懂得“读死书”的害处,从小养成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 课文分析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

13、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诗中难解词语释义: 遗力:剩余的精力功夫。无遗力,是指把所有的功夫或精力都用在上面。 少壮:青少年时代。这一时期精力充沛,正是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 功夫:这里指一个人的实际本领或能力。 躬行:亲自去实践、体验。这里是诗人对学习的一种科学态度,即对学到的东西必须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二) 日积月累本课“日积月累”中引用了成语“两脚书橱”,其出处如下:南史陆澄传

14、:“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意思是:陆澄被当今的人们称为大学问家,可是他读易经读了三年了还不懂文章的意思,他想撰写一本宋书到最后也没成。王俭讥笑陆澄说:“陆澄,就是个书橱罢了。”这个典故后来演变为成语“两脚书橱”,用来讥讽那些光会读死书,不会应用、没有真实本领的人。(三) 拓展活动本课“拓展活动”中安排背诵白鹿洞二首(其一)诗中的“引笑”、“周情孔思”比较难理解,背诵之前给学生作简单解释。第22课 寄吴冲卿(节选)一、 教学目标1. 结合解析理解诗句的意思。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诵寄吴冲卿和袁牧的读书诗。3. 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

15、理。4. 在老师的帮助下理解“殊”“曲”“抚事”等疑难词语的意思。5. 学习古人“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知学,好学,乐学”的人生态度。二、 教材分析与教学活动(一) 课文分析本诗节选自王安石寄吴冲卿的前两句,诗歌旨在通过纷繁的世界,向我们展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劝诫人们应该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的求知精神。“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抚事”,临事,遇事。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已经饱读诗书了,但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此句作者似在写“书到用时方恨少”,告诫自己还应多读书,又似在劝慰自己的友人吴冲卿也应当如此。(二) 日积月累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把“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所以他的作品大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