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49377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8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 1 52 016学年第一学期专业硕士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程论文题目: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学 院:文学院专 业:学科教学(语文)学 号:2015120 1 26姓 名:罗希凡班 级:六班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及生计转型摘要:改革开放3 5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与变化,我们看到农民离土外出作为一种新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已被充分认 同和接受,对原来乡村生活在观念形态上赋予了新的内容。他们去发达城市打 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村的生计及生活方式。他们不 仅在消费方式、婚恋方式、子女教育的选择上有了新观念。农村现代生活方式 离不开现代科学理念的支撑

2、。35年来,我国农村正是在现实改造与观念变革的 交互作用中走向文明与进步。关键词:改革开放; 农村; 生活方式; 生计转型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指标,经济的发展转化为社会的进 步,必须通过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来。改革开放 35年来,我国农民的社会生 活方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变化。然而,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确立,整个 社会综合系统产生震荡波动,反映在农村生活方式上就表现为新旧文化观念的 矛盾与冲突,一方面是时代大潮带来新的契机与欲望,另一方面是历史积淀下 的按部就班,波澜不惊。一、生存方式的变化新的劳动方式。当我们在繁华都市和小城镇愈来愈多地接触到渗透于城镇 生活的农民工时,当

3、文艺作品不断地描写走出大山的小保姆将不再恋家时,实实 在在地让我们感到其实这已是当代社会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新的生活方式,他们的 流动就像学生上大学一样,春节过后出去一下,下一个春节再回来,有的中间回 来一趟帮家里做点农活。我们看到农民离土外出作为一种新的劳动方式和生活 方式,已被充分认同和接受,对原来乡村生活在观念形态上赋予了新的内容。下 图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数量变化图单位(万):h.农民工流动数据变功S000bOOO4C00财0在农民的传统心理上,由长期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的落后生产方式积淀而成的 “好死不如赖活”心态,曾是相当顽固的情结,故土难离,家乡难舍,求稳守成成 为普遍的价值趋向。如今

4、大量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开阔了视野,冲击了旧观念和 旧生活方式,使得农民对外出由恐惧转为向往,由鄙视转为羡慕。如果某人长期 在家呆着不出去,人们就认为他没有本事,也就是说有一点能耐的人都会出去打 工赚钱,应该说,这是“进取”、“冒险”、“竞争”等现代意识在农村的萌 芽。此外,离土外出也对留土人员的生活行为带来重大影响。据统计,离土人员 一般以男性为主,当大量男劳力脱离农业劳动时,一大批妇女被推到了农业生产 的前台。囿于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农业大小事情的决定权仍在男 性。离土外出,使男性将活动舞台让位于女性,也激发了农村妇女变革生活格 局的欲望。在江西,妇女们一改过去的“围着灶台转”,她们

5、操持农事活动,细 理家庭财政,组织社区建设,相邀结伴旅行 风风火火的身影中,那一份独立 与自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外出打工,扩大了社会 交往,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给农村生活带来全方位的影响。民工在现代化 城市与农村之间架起了桥梁,以外出的民工为媒介,现代化正将其无形或有形的 触角伸向农村,推进农村生活的变革与展望。二、消费观念的改变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村社会活动系统中,消费活动无疑是其中最基本的组 成部分,因为一定的生活方式就是对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 费方式,它对生活方式变迁的反映最为直接和迅速,以其物态化的形式传达着 一定时期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6、体现着一定时期的生活质量。正如马克思 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 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 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改革开放35年所放所撬动的经济杠杆,以前所未有 的力量将农村生产力的潜能释放,迅速提高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使社会物质 财富迅速增多,从而促进农民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首先是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农民重 新获得了在原有体制下失去的若干基本权利,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接受市 场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向导,从而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推动农民 从优化

7、资源配置中获得一定的择业自由,利用农业生产淡季和剩余劳动力,在产 业间、区域间进行流动,以创造较高的非农收入。改革开放以来,基本农产品生 产尤其是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现实的保障,农 民根据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存在的比较利益大小而转向发展非农产业的情况已日 益普遍,非农收入的比重在农民收人中也逐渐攀高。如:东柞树村庄属即墨市 环秀街道办事处,称曹家柞树庄。又有杨姓迁至柞树庄东立村,称杨家柞树庄。 该村耕地面积为6 0亩,现在该村的农民已经不靠种地为生,土地都被用来建造 厂房和住房了。该村有245户居民,共895人,其中男性4 34人,女性46 1人。 2011年,全村经济总

8、收入为3 50万元,人均收入为4 0 0 0元。村庄收入为76 万元,其中上级补助拨款 3 万元,原有积累 3 万元,因土地流转所获得的集体 收入为70万元。2011年村庄支出金额为6 0万元,其中公益福利支出为3 0万 元,村组干部务工补助20万元,管理费支出10万元。村内有个3私营企业,主 要经营机械设备加工。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为在附近的工厂上班,该村基 本上没有耕地,平均每户几分地,只供自己种点蔬菜自家吃。据了解,在附近工 厂上班的工资人均3000元。其次是消费结构的更新。3 5年来,农村消费结构发生了由生存型(满足生 存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向享乐型(满足享乐需要的生活资料)甚至发展

9、型(满足 生理与心理发展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变化。一般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 式的进步,反映在消费结构中,是生存资料的比重逐步降低,而享受发展资料的 比重逐步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消费状况基本呈这一趋势。富裕地区已为多 见。在住房支出方面,随着早期外出务工人员的回归以及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环境优美、舒适的生活品质成为现在农村 居民的住房要求,到2012年住房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达2 6%。在家庭设备用品及 服务支出方面,随着家电下乡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用于家庭用品方面的 消费支出开始逐步增长,其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也在提高。下表就是宝鸡某农村 家庭生活支

10、出情况:表1 2012年宝鸡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情况生活性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元/人)占总收入比重(%)食品16202 7. 30%衣着3886.54%居住15 6 72 6. 41%家庭设备用品及其他用4066.84%医疗保健66811.26%交通和通信50 38.48%教育文化娱乐服务62310.50%其他商品和服务1502.53合计5934100. 0 0%三. 休闲与交往的变化 生活方式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形式的改变和农民 生活环境的扩大。“闲暇”二字,在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农业社会里, 并无特殊意义和实际意义,人们为温饱而操劳终日、终年乃至终生,不存在

11、马 克思所说的“用于娱乐和休息”的“自由时间”。同样,传统社会劳动力与土 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民的社会交往较为封闭,其生活范围大多局限于 本乡本土,活动范围极其狭小,正如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在朱陈村中所描 写的那样:“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鸡犬 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变革,则让我们耳濡目染了农民 生活质量提高在闲暇活动与交往活动上的变化。从闲暇活动来看,由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较大 程度上脱离农业生产,他们的时间安排已脱离传统农业活动节律而遵循现代化 活动节律,同时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也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使劳 动效率得以提高,劳动时间相对减少,人们有充裕的时间从事闲暇活动。生产力 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影响到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表现为活动内容与活 动方式的多样化。与传统农业社会单调贫乏的闲暇活动相比,现在农民休闲可谓 丰富多彩,有看电视、听广播、欣赏音乐、阅读书报、打麻将扑克、参加体育活 动、外出旅游等等。尤其是电视作为现代化的大众传媒工具,已广泛进人了农 户。四、家庭生活的变化 家庭生活是维系农业社会的支柱,也是研究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切人点。20 多年来,我国农民家庭生活方式在新的农村生产和生活格局的影响下,对农村 现代化的健康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传统家庭生活观念也顽固地抵

13、 御着新观念的侵入,对农村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举以下家庭生活层面为例: 第一,婚姻状况。 农村婚姻问题上的新变化,最能说明农村新文化与新人格的 成长。传统农业社会在婚姻问题上遵循“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规则,而当代 农村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却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自主权,越来越多地以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的事情。根椐调查数据显示,九江某农村青年的择偶方式主要是靠“自由恋爱”(75.3%),其次是“亲友介绍”(22. 6%),而“通过婚姻介绍所”和“通过网络”的比例都比较少(分别占 1.9%,1.3%)。下图为该村青年的婚由于婚姻基础中感情因素的比例提高,使农民婚姻生活的和谐度有所加强,家庭人际关系趋于民主化

14、,无论是在家务劳动的分担上,还是在家庭事务 决策权的分担上,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农村家庭夫妻既参加生产劳动又承担 家务的双重角色加强,尤其是男性承担家务劳动有所增加,传统的分工模式受到 越来越大的冲击,夫妻双方共同参与家庭决策事务的情况也日益普遍。第二,生育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在生育问题上所作的努力和 进步是显见的,在经济发达地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当中,其生产方式、生活 方式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与城镇居民接轨,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把生育作为履行 社会职责外,也将其与家庭现实的生活幸福结合起来,人民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已 开始超脱传统的多子多福观。但生育行为作为传统家庭文化中的核心内容,当

15、 家族文化的温床尚存,农村生产与生活格局还保留有一定的自给特征时,现代生 育观要完全取代传统生育观并非易事。目前,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 不算太理想。比如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太”的传宗接代观念,还在相当范 围存在,而传宗接代则非儿子莫属。据1 9 94年舟山市计生委对15个村的育龄 妇女调查,5 1. 5 8%的妇女认为为了传宗接代要生男孩。因此,许多农村家庭 生育了女性后代之后是不满足的,势必要生出男性后代才满足。农村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带来家族文化的某种程度复兴,也强化了这种意识。在朱坊 村调查中,虽然实际生育情况良好,但在问及生育意愿时,大多认为若已有一女 孩,最好再生一

16、男孩,若已有男孩则是否再生育就无所谓了。70共调查了 46 人,并分成了两小组,其中 1970 后 22 人为一组,其 余1980后和部分1 990后共2 4人为另一组。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 和认同计划生育政策,并且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合理安排生育行 为。1 9 7 0后一组2 2人,其中有6人认为“传宗接代很重要,生育是生 命的延续”,占27. 2%;有 5人认为“为了养老的需要”,占22. 7%; 有 4人认为“给家庭带来欢乐,增强夫妻感情” ,占 182%;有 7人认为 “维系家庭稳固”占31.8%。80后和90后一组共24人,其中有3人认 为“为实现长辈传宗接代的愿望”,占 12.5%;有5 人认为“为了实现人生 价值,精神有所寄托”,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