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486033 上传时间:2023-09-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22.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课程和教师的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2013年5月,与生本教育有幸相遇,同年9月,我们学校开始进行生本实验。经过一年多高密集的系统化生本培训,一年多的实打实的常态化的真实践,从老师和学生产生的教与学状态的变化中老师由过去的“苦教”变为今天的“乐教”,学生由过去的“苦学”变为今天的“乐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本教育的真谛与魅力。对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讲到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按照学生天性办事,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而快乐的生本教育理念深有体会。我在学校分管教育改革工作,任教毕业班双班数学,同时兼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在过去想

2、都不敢想的事,如今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借助了生本理念与策略。我认为:教师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思考教育是“为了谁”和“依靠谁”,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切都是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事。而盲目地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和学生在应试的漩涡里苦苦挣扎,结果不但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反而使学生失去了与生俱来的天性。在这里,我结合初中数学学科就“教师对课程生本式再造是提高质量的关键”这一话题谈谈自己初浅的认识。 一、本着“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的原则,形成“大感受,小认识,勤熟悉”的格局,对数学课程整合和教材重构,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的整合和教材的重构,要在学生的思想发生处

3、、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大做文章。生本教育告诉我们:要将核心性的学习教给学生。首先我们的数学课程和教材,原本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即使是为学习者的学而设计,也不可避免地要将丰富的多维的事物,转变为平面读物教材。对大题目、大归类、大演练,唯独没有对人的基本素养是如何形成的思考。传统教学中我们会结合大量的配套的解析性的参考书,纷繁细致,条分缕析,而为了驾驭这些材料,又发展某些学案或导学案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切都给学生实现安排好了,他们失去了原生态事物的生动气息和情怀,要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在真实的学生身上,我们就要在学生的思想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大做文章。 在20

4、14年6月全国生本教育现场会我很荣幸上了一节观摩课一元二次方程(八年级学生上九年级课程),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先认识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再依次按照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讲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尤其强调每种方法的步骤。我们按照教材的顺序用十个课时讲解、练习、测试,学生是能够答好一套单元测试题的。但回过头来想想:学生被动地接受者我们给予他们的死知识,消极地等待着我们给予他们的死方法,模仿着例题习题的解法,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天性、学习的动力、学习的乐趣,至于思维发展、能力提升、情感涵育更是无从谈起。鉴于此,在郭教授的指导下,我对课程进行了大胆地整合和重构: 从前置小研究“x=4”入手,

5、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x的值。有的用了平方的意义(两个相同的数相乘等于9,这个数可以是3或-3),有的用了平方根的意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数就是9的平方根,9的平方根为3或-3),还有的用了平方差公式(方程两边同时减去4,写成(x-2)(x+2)=0).然后我又请大家将x变成x的单项式或多项式,自己出题,小组交流,各组推荐题目,全班展示质疑,整个课堂我从台前退向幕后,偶尔点拨点拨,学生们相互讨论、争论、争辩,甚至争吵,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他们。他们虽然不知道配方法、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但他们自己已不知不觉发现了这些方法、运用了这些方法。也许没有我们一步一步照本宣科那样有层次性,

6、但这毕竟成了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都可以自由的发言,他们都可以自由的交流,老师在关键处的点拨使他们眼前一亮或顿悟。他们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不再循规蹈矩地在一课一节中煎熬和等待,他们人人都能在“前置小研究”中崭露头角,这恰好是提高数学兴趣和培养数学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听课的老师被同学们的精彩所打动,他们也由衷感叹:每一科都有“x=4”,就看我们会不会找到埋在地下的这一条主根“x=4”,如果找到了,我们利用它,再依靠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创造力,就会使整棵树根深叶茂。但在这里,我们也发现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变形成“(x+2)(x-2)=0 ”后是“x+2=0且x-2=0”还是“x+2=0或x-

7、2=0”,(x-4)=0的解是x=4还是x1=x2=4”等问题课堂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论。郭教授告诉我们:“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真实的、正常的,他们在蓬麻中生长,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太整齐,太整齐就不真实了。” 2、教材的整合、数学课堂及实践活动的设计必须寻找到一条“主根”,形成“大感受,小认识,勤熟悉”的格局。在这一年中,我对数学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例如: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与解直角三角形等等。除此之外,我也开展了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数据收集与整理、大量重复实验求概率、丈量土地求面积、学生自行命题探求新问题、

8、进行相关的专题研究并撰写小论文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并用心去寻找每一个专题中关键的关键,然后设计成简单、根本、开放的“前置小研究”。如:八年级下学期的中点是四边形,我设计的“前置小研究”是“1、任意画一个四边形,顺次连接四边的中点,你发现了什么?2、根据你的发现,自编一题,小组交流交流。”我又留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让他们去感受、去探究、去活动,学生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灵性。结合我们学校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的一个怪象:最高分在近三年中有两年出现在后进班上。缘何?在调查后我们发现,后进班老师设计的题目比较简单,布置的作业相对要少一些,这就给了他们大量的思考空间和活动空间。所有这些让我们不得

9、不信服郭教授所讲的“小立课程,宽着期限,大作功夫”,形成“大感受,小认识,勤熟悉”的格局,对提高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本教育对教师的生本式再造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教师要从根本上摆脱短期应试的框架,相信学生有能力凭借天生的悟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近两年我也有幸到了一些生本基地学校,发现有的老师误认为生本教育要么就是一张导学案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交流、到台前展示展示、课堂上热闹热闹;要么就是“两张皮”有人听课学生表演表演,无人听课节节过关、天天过关、周周过关、月月过关,反复测验提高应试技巧、应试水平。我个人认为: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老师的教育理念没有彻底转变,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

10、究能力,变相地为考点、知识点、教师的主观意志所“绑架”。许多老师参加了生本教育理念与实践研修班,认为必须拿到一套现成的操作模式回家,大家都可以模仿或使用,这说明这些老师还是不想从骨髓里转变教育观念,还是不想真正尊重学生,不想依靠学生,不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一年中,我多次参加生本理论培训,多次带头上生本公开课,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精神状态、学业成绩让我感叹不已。例如:学生在探究特殊的三角函数值时居然作图找到了Sin15度的值;一次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两条直线垂直时,他们的k的积总是-1?”;上学期期末考试我们班优生在全年级八个班中占绝对优势;一个差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竟然是班级第二

11、名;这学期新接一个基础不好的班级在短短两个月与同类层次班级缩短十多分,而且精神状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数学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像这样的奇迹还很多很多,这些让我不得不相信和依靠学生,把生命拥有的一切和可联系的一切,都看成教育教学最重要的资源,处处去凸显学生学习的生长点、思维点、创造点,彻底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再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2、生本数学课堂追求的不是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思维潜能的开发、素质的全面提高、水到渠成的成绩进步,所以数学老师必须把“教”最大限度转化为“学”。一个有趣的实验,我班在学相似

12、三角形时,我用多媒体呈现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然后用艺术的效果将其中一个三角形无限地放大或缩小,留下一个问题:“这样的图形叫什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就是这样的图形?请自编一题,小组交流交流。”我留下两节课,在这两节上,我观察到:各小组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交流观点、整理笔记、自编题目,全员参与、全力参与、全程参与,一片繁忙的景象。在后来的交流课上,学生们不但能用探究全等条件的方法找出了相似的判定,还能举出反例为什么“SSA”“SS”是错误的。接着我又画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斜边上的高,请问:在这个图形中,有相似三角形吗?如果有,你可以得出新的结论吗?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竟然探究出了射影定理的三个结论(当

13、然,他们不知道这就是射影定理,因为我也不会让他们去背那么多额外的结论)。我又画出了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的图形,让学生去思考.我从台前退向幕后,偶尔扇扇风、点点火,关键处点拨点拨、提升提升、激励激励。在这次单元测验中,学生的优生率、及格率大幅度上升。对此,我召开了专题会议,同学们讲到:“以前老师讲得太多了,我们被动地接受,当时大部分记住了,但课后遗忘了很多。”“现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我们,我们小组主动去观察、发现、研究、交流,并讲给别人听,人人都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小组有明确的分工,互相出题、相互质疑、小组评研,大家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我想这不正是郭教授讲到的:我们站在小苗边上,看着那

14、些自己就会长的小苗,对自己说:比起学生能做的事情来,我们需做的和可做的并不多。只有从这样的思维开始,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改革才会来临。如果不是学生状态、能力、成绩的巨大变化以及学生自己对生本教育的欢迎,我确实很难相信生本教育的无穷魅力。现在细细想想:郭教授高屋建瓴,站在最高处创立出一套完整地、科学地、深刻地理论,我们和我们的学生用生本的理念在实践中又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所以我和其他生本老师一样成为生本教育忠实的践行者了。 3、数学教师还应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课堂中尽情地“玩数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数学问题解决则是数学思维的核心,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

15、学问题就是数学创新,郭教授非常赞同我们让学生自编题目,把创新的机会时时处处还给学生。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认为:老师没有讲过的题目没有做出来是很正常的。但在生本实验班上,同学们总是认为一套题不遇到几道没有见过的题目反而是没有意思的,他们面对陌生题目跃跃欲试,整个身心处于兴奋状态。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反对学生“看”数学和“听”数学,更反对死记硬背式地看课本。也许看看课本能搞懂例题,但数学的学习是几道例题可以代替的吗?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成了知识的奴隶,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与观点。课本中的定理、定义、判定、例题、习题我会设计成一个个有趣的问题串,学生的自编题我会巧妙地改变条件与或结论,学生

16、在经历一次次观察、探究、比较、归纳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思维能力、运用了学科方法、增强了团队意识、磨练了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提高课堂的深度与广度,比起那种干瘪的“预习讲解测试”三段式教学有趣得多。 例如:我在讲二次函数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串:请大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画一条抛物线,试问:1、a、b、c的符号。2、求a+b+c 、 a-b+c的符号。3、标出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求解析式。3、回答抛物线的增减性。4、求抛物线与X轴两个交点与顶点围成三角形的面积。5、求将抛物线向左移动3个单位、向下移动5个单位后的解析式。6、将抛物线沿x轴翻折,画出图像并求解析式。7、请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小组交换求解. 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没有了例题的帮助,他们只好努力思考、用心钻研、小组合作、全班质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生长出了很多新的知识,潜能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