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48392066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科学五年级我们的小缆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2.指导学生知道跑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指导学生知道跑的拉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教学准备: 小车制作材料(学生材料袋)教学过程: 一、导入1.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的小车吗?你们在玩小车时,有过什么发现?(教师出示各种玩具车和真正的图片) 2.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都包含着很多相同的科学道理,在这个单元

2、,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他的运动,我们还要用学到的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二、认识各种车 1.谈话: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你知道那些种类的车? 2.根据学生叙述情况教师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加深认识或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3.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它是用钢缆绳拉着上下山的。它可以轻松地爬上40度的陡坡,是香港最有特色 的交通工具。 三、安装一个小缆车 1.探究:提重物、用手掂物体、背书包 2.让学生说体会,小结: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拉力或压力,这就是重力。(板书:重力) 3.谈话:我们可以利用重

3、力来做一辆小缆车吗?看看卓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4.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 5.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 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的小缆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推测: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揽车的实验方法。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1)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2)建议:标明小车的起点和终点;从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直到使小车动起来;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表示,快慢目测就可以了;

4、实验要多做几次。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参与小组的研究。5.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五、小结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地越快。教后反思:由于精心的准备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地方还不尽人意,如学生在自主探究“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实验时秩序有点乱。我只好请学生代表和自己一起演示给大家看,学生对老师的演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说起自己观察到的观象时真可谓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回顾课堂过程,我的感触颇多,总结一下有一下几点:启示一:用教材应结合学生在教学中灵活处理,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 启示二:科学研究活动

5、需要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否则会使科学教学失去实验性。启示三:学生永远是科学教学的主体。附送:2019-2020年小学科学五年级时间的测量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科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实验和观察、长度的测量、温度的测量、质量的测量和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是本章科学探究基本技能的最后一项,相对前面长度和质量的测量,时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时间相对比较抽象。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知道时间的单位及各单位间的换算,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b、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计时器,探究日常生活中除钟表

6、以外的计时器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时。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燃香、日晷等几种计时器,激发爱国热情。通过让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的意识。(2)重点和难点重点:时间的单位及换算;时间的测量及读数。难点:让学生明白任何有周期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从而会灵活的运用大自然中的一些工具来测量时间。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学方法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采取了如下教学方法:1、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辅

7、助教学的优势,将奥运新闻作为情景,导入新课,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2、科学探究 通过时间的测量,本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相互交流的能力。3、活动激学 通过开展猜时间、测心率活动,将教师讲授停表的读数转化为启发诱导学生先主动探索停表的刻度。三、说学法1、收集资料 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测量时间的不同工具和方法。2、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我感受一下每秒时间的间隔,得出一秒相当于默数“滴答”。自主探究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的读法。四、说程序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本节教学线索为:设置问题情景播放奥运新闻 回顾奥运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带着问题去探究时间的单位分析奥运 用停表测量时间体验奥运合作与交流重点抓好以

8、下几个环节:1、回顾奥运新闻,导入时间测量。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 运用多媒体投影,让学生阅读奥运新闻:xx年8月27日的夜晚,雅典田径赛场刮起了“中国旋风”。首先是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获得冠军。他以匪夷所思的12秒91的成绩打破了奥运会纪录。当大家还在为刘翔欢呼的时候,又传来了另一个好消息:中国小将邢惠娜以30分2436的成绩夺得了女子一万米赛跑的金牌。 问题引入,引出用什么工具测量时间: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破了奥运会记录,那么这个12秒21是用什么工具测量的呢?你还知道其他

9、测量时间的计时器吗?除了计时器还有其它方法测量时间吗?先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之间交流收集的资料。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顺势总结出:在自然界,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这里采用最近的奥运新闻引入新课,不但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再次回顾奥运赛场的中国旋风,大大增强了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在学生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例举我国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如燃香、沙漏、日晷等,教师可再补充:精确地测定时间,要用天文方法,而我国用天文的方法测时和报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已经有学生在交流中提到,教师就不用再讲了)这样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爱国热情。2、分析奥运新闻,寻找时间单位让学生在上

10、面新闻中寻找时间的单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年、月、日、分、秒外,还有其他表示时间的单位吗?并继续提问,这些单位之间如何换算呢?时间的常用单位为秒,利用多媒体投放,让学生阅读秒的定义和国际单位制。多媒体投放秒的定义,让学生阅读:以地球自转为基准,把平均太阳日的1/86400定为1秒,称为“世界时”,精确度10-8。但是到1967年,秒已经被定义为铯133原子基态的能级间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时间为1秒。1972年采用国际原子时后,时间测量的精确度已达10-13。我们的计时已经超越了日出日落的概念。(国际单位制课本p21)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电子停表一边默数“滴答”,一边看电子停表时间的跳

11、动,感受1秒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感受时间在流逝而且一去不复返,并让学生说说看,一秒钟能做些什么?这样的问答设计,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3、体验奥运,活动激学,自主探究,用停表测量时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做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活动一:猜时间,探究停表的使用 请一个学生站起来当裁判,其他学生当运动员,裁判喊开始,大家一起按机械停表,并心里默数时间;过一会儿喊停,大家再按一下停表。先让学生估计大概是多少秒,然后一起观察机械停表显示是多少?让

12、学生自己分析停表如何读数,组内总结如何使用机械停表,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二:测心率,练习停表的使用 假如你是运动员,请你测出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动次数。学生将自己假设成运动员,在猜时间、测心率的活动中热情高涨,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这也是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成功教育的一部分。4、展望奥运,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反馈纠错1、xx年,第 届夏季奥运会将在我国举办,金老师打算制作一块倒计时的牌子。请你帮金老师算一下,现在离xx年奥运会召开还有几个月,如果一年以365天计算,还有多少天?多少小时?最后总结巩固,完成作业本上题目。回家制定一份新学期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使能力目标潜移默化地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落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