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391140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第二单元测试题(高考真题).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自测题(高考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07海南)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 B C D2(07宁夏)2006年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开展了俄罗斯文化节、教育展、文艺演出等200多项活动,规模前所未有;今年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内容丰富多样,大展中华风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国家年”,是两国文化传播的基本途径,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的重要

2、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A B C D3(07山东)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节建成宣传中国和传播中华文化的新载体”以来,春节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重视,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可以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 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A B C D4(07广东)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 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互联网 D.教育活动5(07海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

3、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A B C D6(07广东)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

4、重要保证A B C D7(07广东)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 文化交流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A B C D8(08广东)我国城市建设中“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这种“千城一面”现象 A.体现了当代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B.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结果 C.不符合人们对城市建筑文化多样化的需求 D.符合城市建设统一规划的需要9(08广东)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没有意义

5、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而不是人类共同财富A B C D10(08广东)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英语在亚洲各国日渐流行。与此同时,亚洲各国纷纷开设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广播频道。这表明 A亚洲文化与世界文化日渐融合 B亚洲各国注重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C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D亚洲各国用本民族语言消解英语的影响11(08江苏)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这表明 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 C儒

6、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12(08山东)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 B. C. D. 13(08广东)温总理以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官员,要时时惦记百姓疾苦。温总理“以诗言志”表明 A.传统文

7、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 C.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14(08广东)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 民族性 多样性 交融性 独特性 A B C D 15(08广东)北京奥运会得到我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世界人民的积极响应。申奥宣传片中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诠释以及中国人民热情与真诚的笑脸征服了世界。这表明 奥运会既是体育盛会,同时也是文化盛会 文化不仅属于本民族,而且属于全世界 北京奥运会可以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奥运会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A B C D 16(08广东)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

8、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 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A B C D17(08江苏)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目睹了太多的城市记忆被抹杀,历史文脉被割裂,地域特色被淡化。而扬州通过古城复兴改善人居,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打造出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扬州城。这启示我们 A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前提 B传统文化能提升城市品位 C传统文化影响城市发展 D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18(08江苏)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

9、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19(09宁、辽)1861年,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法兰西帝国从这次胜利中获得了一半赃物,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够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物归还被劫的中国。”雨果的话代表了有良知的法国民众的声音。从人类正义的立场看 改变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平等竞争秩序是

10、归还被劫文物的关键 英法两国应与中国谈判解决流失在英法的上述文物的归属问题 尊重他国的文化遗产所有权是尊重他国文化的起码准则 依国际法归还所劫文物是遵循各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的必然要求 A. B. C. D. 20.(09江苏)2008年10月,第31届世界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个剧目登台亮相,赢得了广泛好评。这表明 A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C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相互融合、走向同一 D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21.(09广东)人们一提到中国,就想起长城;提到埃及,就想到金字塔。这表明长城、金字塔 是落后文

11、化的象征 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只具有建筑文化意义 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22.(09广东)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这表明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A B C D23.(10年安徽)截至2009年10月,我国已有昆曲、端午节等29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跃居世界第一。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华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

12、文明的趋同A B。 C。 D。24.(10高考福建)福建省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A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B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C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25.(10北京)文化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技术是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 B. C.D.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