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4839031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3.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关古道-精品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梅关古道在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蜿蜒着一条古道,鹅卵青石铺路,两旁或灌木野花突兀,或林荫夹道掩映,古朴而陆离,沧桑而厚重,这就是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大庾岭商路,今人称为梅关古道。千古梅关,沧桑古道江西和广东之间,横亘着天然的屏障南岭山脉。南岭山脉主要由五岭组成,梅岭号称为“五岭之首”,是历代王朝由江西进入广东必须翻越的一道山岭。早在秦代,始皇一统天下后,为了征服南越,曾经派50万流放的刑徒守五岭,并在五岭筑关三道,其中之一就筑在梅岭山顶。不过,那时还不叫梅关,而是叫横浦关。直到汉代,梅岭也不叫梅岭,而常被称为“台岭”,或称庾岭,亦称大庾岭。庾岭之得名,仍然和中原王朝征服岭南的战功

2、密切相关。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粤大臣吕嘉叛乱,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从豫章(今南昌)出发,翻梅岭,入广东平乱。平叛后,杨仆派部将庾胜兄弟驻守梅岭,庾胜兄弟还在岭北筑庾将军城,庾岭和现在江西的大余(大庾)县之得名即源于庾胜兄弟。此后,在官方正式文献中,“大庾岭”之名频繁出现,沿用至清。也有人认为,秦以前就有了“梅岭”之名。相传越王勾践的一个叫梅涓的子孙,为了躲避战国时长江流域的战火,率领族人南下,筚路蓝缕,到达台岭,并在台岭之南安居乐业,台岭因梅涓而叫“梅岭”。不过,秦以前的文献,基本上都把梅岭称为“台岭”,很少称为“梅岭”的,估计这种说法,不一定是历史真实,更大可能是为了纪念梅涓这个

3、氏族首领而产生的民间传说。然而,梅岭终究是与梅花有不解之缘的。不论何时有了“梅岭”这个说法,可以肯定的是,至少从三国开始,梅岭上就出现了梅花。东吴陆凯还折了一枝梅花寄给范晔,并题诗曰:“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唐人观察到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岭南的梅花已经快凋谢,而岭北的梅花正好盛开,所谓“南枝落,北枝开”。可以想象,随着梅花的出现和逐渐增多,人们在使用“大庾岭”称呼梅岭之外,也十分愿意使用“梅岭”这个更感性和鲜活的名称。梅花盛开,岭路曲折,在梅岭上行走,似乎浪漫极了。但在张九龄开凿之前,梅岭都相当难走,不仅崇山峻岭让人生畏,而且道路狭窄,无法通运输的马车,全都靠手提背负,倘若真的要翻岭,恐怕是

4、艰辛多过浪漫的。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岭路。据说张九龄开凿梅岭非常辛苦,其夫人也在筑路过程中不幸遇难,现在梅岭上建有“夫人庙”以纪念她。事成后,岭路交通大为改观,“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已经可以过马车了。于是,南来北往,官员商贾,不绝于途。然而,张九龄只是开凿了岭路,并没有设关。宋嘉八年(1063年),江西提刑按察使蔡挺与其兄广东转运使蔡抗相约,分别修缮南北岭路,并在山顶分水岭设关为界,名曰:梅关。至此,废弃千余年的秦关又恢复起来,成了“岭南第一关”。后来,江西和广东的地方官先后有数十次整修梅岭之举,他们或植松于道,或以砖石砌路,或在两旁营造店舍,使梅岭成为林荫夹道、店

5、铺不断、名副其实的繁华驿路和商道。直至晚清五口通商,梅岭重要性降低,梅岭上的大庾岭商道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沟通南北,连接蛮荒在中国历史上,梅岭不仅是一条简单的由江西进入广东的通道,而且是一条沟通南北的重要动脉,其重要性犹如今日之京广线或京九线上的最关键一段路程。传统时代,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是船,而从广东走水路进入中原,最短的路线就是溯东江而上至浈水,到达广东南雄,翻过梅岭,进入江西大余县的章水,顺赣江而下到达长江。从中原南下入广东,则反其道行之。梅岭是其中唯一一段必须翻越的陆路,梅岭也因此成了一条南北交通的重要孔道,也是官方认可的驿路。宋以前,梅岭上行走最多的是南来北往上任的官员,且多是官场失意

6、,被朝廷流放到广东的官员。那时,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是为中原人所畏惧的“烟瘴”之地,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根据学者的研究,瘴病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流行性疾病恶性疟疾(Pernicioumalaria),一般说来,随着人类开发的加深,瘴病会逐渐消失。南宋以前的岭南,并未完全开发,瘴气重,流放到此,常有生命危险。北宋吕大防被流放岭南,他唯一的儿子意欲随父到岭南,吕大防坚拒不成,为了防止爱子到岭南被瘴气毒死,吕大防竟然在到达赣州即将过梅岭之时,自杀以阻其子南下。不难推断,那些宦场潦倒的官员在经过梅岭,南下两广任职时,心情是多么凄凉!因为翻过梅岭,就意味着离开了中原,离开了文明之地,而即将到达未开化的“

7、蛮荒”之地!“一路梅岭一路诗”,现存有关梅岭的诗歌中,很多都是流放的官员抒发离别愁苦心境之作。诸如“明朝忘乡处,愁见陇头梅”、“云随南岭鸟,泪尽北枝花”、“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至今读来仍令人伤感。相信梅岭那盛开的梅花让诗人更为伤神,也更思念故乡家国,甚至一到梅岭,就寄希望于皇帝,渴望着早日回来了。所谓“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的想法并非是个别人的想法,而是共同的心愿。苏东坡可能是流放岭南的诗人中比较乐观的一位,他七载被放逐于岭南,还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聊以自慰。过梅岭时,他踌躇满志地咏道:“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煮梅。

8、”多少有点惬意,亦借“煮酒论英雄”之典故来鼓励自己。可是,在南迁的事实面前,他亦无法释怀,哀叹曰:“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官员们为了被朝廷放逐而在梅岭伤感,普通百姓则为着躲避战乱和沉重的赋役而风尘仆仆行走于梅岭。古往今来,经过梅岭南下进入广东的移民,很少留下姓名的,已完全被历史所湮没。今天学者们翻阅珠江三角洲的族谱,发现大多数家族都追忆说其先祖是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学者们相信,这种说法更多的是在表达自己是中原南下的“移民”,是“正统”的“汉人”,而不是本地的“南蛮”。珠玑巷,这条经梅岭南下广东的必经之道,已经成为了“南迁”移民的象征之地,也成了

9、珠江三角洲很多家族心目中的“祖地”。毫无疑问,梅岭已经不仅是江西和广东的分界线,而且成为了中华文明中“文明”与“蛮荒”的文化界限。曾几何时,连佛家也视梅岭之南为“方外之地”。据说当年六祖慧能由于获得禅宗真传,被神秀追杀,一路南逃,北宗神秀一支如日中天,出现了五个国师,而南宗的慧能却还在四处流浪,化装成樵夫渔民,躲避追杀。谁能想到慧能一过梅岭,离开了神秀的势力范围,却能卷土重来,重夺佛教的大半江山呢?至今梅岭之上仍保存完好的“六祖庙”,似乎正昭示着岭南“化外”之地蕴藏的反叛和对抗“正统”的巨大力量。在现今梅关的城楼就赫然题着“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行人”,当然是指正当地在梅岭上行走的合法臣

10、民,而“暴客”就是指关外那些无法无天的武装匪徒了。梅岭直到近代,仍是军事要地。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梅岭地与清兵激战,清兵进攻19天,无法取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陈毅率领红军游击队就在梅岭一带与敌人周旋。陈毅还一度被围,紧急关头,他从容不迫,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成为千古绝唱。南宋以后,中国商品经济活跃,作为南北物质交流重要通道的梅岭,开始出现更多商人的身影。明人形容梅岭商道的繁华景象说:“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万历年间,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越过大庾岭时,亲睹梅岭繁忙景象,记述说:“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众多的商旅

11、为大庾岭两边的大余县和南雄县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可以肯定,大余和南雄至少从明代,甚至更早就有一支训练有素的“路夫”、“担夫”队伍,他们负责为过往商旅提供运输服务,吃苦耐劳,数量庞大,有近十万之众。明代两边的路夫为了争夺生意,经常械斗,“杀伤狼藉”,后来南安和南雄知府商议在距南雄70里处设立关口,双方货物在此地“博换”,也就是相互交换,各取所酬,并刻石定制,从此双方相安无事。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规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国商船只能至广州港停泊交易,梅岭更为重要,商业更为繁荣。梅岭古道一路店铺林立,据说下雨天不带伞,可走几公里而身上不会淋湿。梅岭古道已完全是一条繁华

12、的商道,而不再是让人倍感凄凉的“流放之路”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从长江南下广东,可完全不经过梅岭。大庾岭商路一落千丈,富商大贾逐渐绝迹,虽然还有商旅行走,但已经沦落为赣南和南雄两地物资交流的孔道,而不再是全国性商业通道了。商旅的稀少,受冲击最大的是原来数十万以运输货物为生的“路夫”,他们突然失业,成为无所事事的游民。太平天国起义后,这些游民加入反抗清政府的行列,后来又加入秘密社会哥老会等,成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梅岭梅花,时开时落梅岭自然是有梅花的,岭路梅花,引人遐想,“庾岭寒梅”是梅岭的绝佳景致,文人骚客总是要吟诗作文。如宋之问、苏东坡、朱熹、张九成、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等

13、都在梅岭上留下了不少诗篇。根据古人的描述,梅岭自然生长的梅花与江南等处的梅花不一样,有其独特之处,外形像桃花而花晕比桃花更红艳,而人工种植的梅花则多呈白色。梅岭跨越南北,岭南气候温暖,梅花早开早谢;岭北气候相对寒冷,梅花晚开晚谢,行人走在岭路上,可以观察到两种季节的梅花时开时落的奇异景象,自然流连忘返,诗兴大发了。不过,诗人在梅岭上抒发的多是离别愁恨,而梅花显然提供了一个外在的清凉景观,带雪寒梅,美则美矣,却自有一番寒意,刺激诗人感官,从而发出千古之幽叹,即使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亦不例外。南宋著名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后押解过梅岭时,心情凄凉悲壮,作南安军诗明志,题曰:“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

14、同出,归乡不如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试想,如果有一天梅岭无梅,不免让人沮丧,诗意全无。不幸的是,梅岭无梅的现象总是发生,于是,出现了许多好事之人“梅岭植梅,以实其名”的佳话。北宋初年,有个女诗人,随父去广东英德任职,经梅岭返家时,发现“大庾岭有梅岭之名而无梅”,于是花钱买了三十株种在路旁,并题诗曰:“英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见梅。辍俸买将三十本,清香留与雪中开。”到了南宋,南安知军管锐“多植梅以实其名”。大概这次人工种梅效果非常明显,不到百年,南安知军赵孟适便发现梅岭上下驿道尽是梅,遂题曰:“梅花园”。梅岭应当又是梅花盛开,清香袭人了。元明两代,南安和南雄地方

15、官亦多次在梅岭植松、梅,以符其名,正德年间一度补植松、梅一万五千株。明永乐时期,南雄知府陈锡还禁止行人随便砍伐松、梅。然而,梅岭上的梅花虽然几经增植,还是逐渐减少下去,到了明末,梅花已经很少了。南雄知府陆世楷非常痛心,仔细探讨梅岭无梅的原因,认为是岭路迢迢,很难培植梅树,而又无法禁止行人随便攀折梅花所致。实际上,梅岭无梅,一个更大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岭上建起了很多店铺、房舍,人气的郁积,使梅树很难有比较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无法繁盛。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明中期以后,梅岭上很少有吟咏梅花的诗歌了。如今的梅岭,早就没有了两边络绎不绝的店铺和房舍,也没有了来来往往的商旅,而是天高岭峭,点缀着夫人庙、六祖寺、望梅亭等古迹,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明末以来数量越来越少的梅花,经江西和广东两地政府种植而一路不断,怒放于枝头。梅花尽开,古道幽深,“梅岭”再次名副其实,成了真正的“梅花之岭”,也成了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题图:白色梅花盛开的古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