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48387573 上传时间:2023-12-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推动全省现代物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把湖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依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全省“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一、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由起步阶段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逐步成为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全省物流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着增

2、长方式比较粗放、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1物流业规模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物流运行效率仍然较低,与沿海省份的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产业已初具规模。2006年至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35275亿元,年均增长142%;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146%,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保持在7%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10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969亿吨,年均增长163%;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亿吨公里增加到3367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81%

3、。2010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6%,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东部沿海地区14%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差距。专栏1:湖北省20062010年物流指标表指标单位20062007200820092010社会物流总额亿元1758621158248132730935275物流业增加值亿元5426607999031100物流业总费用占GDP比重%182181181177176货物运输量亿吨529585758827969货物运输周转量亿吨公里173019112700280833672物流网络基础不断完善,但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全省加强交通运

4、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形成以武汉、宜昌、襄阳、恩施等机场为依托的航空物流网,以武汉新港、宜昌新港、汉江干线码头等为依托的内河物流网,以京珠、沪蓉、闽乌高速及107、318国道等为依托的公路物流网,以京广、京九、汉渝、焦柳、武合、武广等为依托的铁路物流网。2010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3300公里,公路199400公里,通航里程846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4亿吨,机场6个,油气管道3063公里。由于全省尚未建立统一的物流行业规范和标准,物流业务衔接不够顺畅,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缓慢,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但物流企业“小、散、乱”

5、的状况尚未改观,服务能力和质量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第三方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联邦快递、DHL、TNT、嘉里大通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进驻我省,中远物流、中邮物流、中外运、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长航集团等中央企业也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全省物流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华中航运、武汉商贸控股、九州通、武汉捷利、武汉世通等省内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目前,全省各类物流企业达7000多家,其中5A级企业3家,4A级企业19家,3A级企业18家。但全省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还未根本改变“

6、小、散、乱”的局面,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主要服务内容还是以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为主。4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但物流园区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十一五”期间,全省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物流圈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基地(园区)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武汉新港阳逻物流园、东西湖保税物流园、宜昌金东山商贸物流园、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运营并取得初步成效。但部分物流园区在前期市场调查、研究分析上不够充分,缺乏明晰的商业模式和准确的目标、功能及客户定位,导致物流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园区运营率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5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但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

7、、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全省相继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物流统计核算、物流标准化、物流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电信网、电子政务网实现全面覆盖,综合信息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研发走在全国前列,为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全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省内部分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还未形成。物流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物流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短缺。(二)“十二五”物流业发

8、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1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一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务院先后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物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全省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新态势。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十二五”时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实现从15万亿到25万亿的跨越,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大幅提升必将带动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三是物流业自身加快

9、发展趋势显现。“十一五”期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6%,2010年达到156%,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产业水平的提升期。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提升物流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省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加快发展以物流业为骨干的服务业是大势所趋。二是物流新技术的应用为提升物流水平创造了条件。物联网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物流技术革命,运输、配送、装卸搬运、自动化、库存控制、包装等物流装备技术的加快应用,将有效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3网络布局的形成期。一是“两圈一带”战略的推进实施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全省物流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和辐射态势将进一步形成。二是区位交通的新变化将促进物流网络的完善

10、。武汉将向中部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迈进,全省可望实现由区域性的“九省通衢”向全局性的“九州通衢”的跨越,必将促进全省物流网络骨架的完善。三是国家和全省物流园区专项规划出台将促进物流网络布局的形成。4开放协作的扩大期。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物流业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要求全省物流企业加强同国际国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二是承接产业转移将促进物流业的合作与竞争。随着国际、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次转移,省际经济合作日趋紧密,区域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客观上要求全省物流业进一步加强省际联动和区域协作。5体制机制的创新期。“十二五”时期,现代物流管理体制机制

11、创新将进入攻坚阶段,全省将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服务市场。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两圈一带”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升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建立快捷、高

12、效、通畅、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投资经济效益,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导,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衔接,合理布局重大物流项目,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突出科技引领,促进转型升级。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的有效集成,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高端物流功能及延伸服务,促进全省物流业转型升级。整合

13、物流资源,提高物流效率。完善现代物流业管理机制,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促进物流服务市场化和资源社会化,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升物流设施服务功能,提高物流运行效率。突出发展重点,坚持分步实施。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围绕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优先发展重要节点城市的物流基础设施,分步实施“十二五”现代物流项目。(二)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到2015年,充分依托湖北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产业基础和物流需求,逐步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为骨干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发展辐射全国的中部物资集散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物流信息中心,建设南北物流通道中心枢纽和长江物流通道中心

14、枢纽,力争建成以“一主两副”中心城市为核心,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中部物流核心区域,确立现代物流业作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的重要地位。物流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供应链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物流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重点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引导物流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培育56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发展5家以上5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4A级

15、物流企业和25家以上3A级物流企业。物流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长江物流带等三大物流圈(带),建设长江、汉江物流通道和一批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物流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大无线射频识别、物流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启动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动智慧物流发展。加强物流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引导物流企业实施物流分类标准,加快推进全省物流标准化。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加大绿色物流装备、设施和节能仓库的推广使用力度。三、空间布局与功能配置“

16、十二五”时期,全省将着力构建物流圈(带)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园区专业化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物流圈(带)包括以武汉为核心,辐射武汉城市圈及周边地区的武汉(城市圈)物流圈;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支撑,辐射湖北西部及周边地区的鄂西物流圈;依托长江经济带,辐射带动长江沿岸及周边地区的长江物流带。物流节点城市围绕全省“一主两副”规划布局,武汉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襄阳、宜昌规划为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其他14个市(州)规划为重点物流节点城市。(一)武汉(城市圈)物流圈。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区位、交通、经济优势,以武汉为核心,依托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孝感、鄂州、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建设以服务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点轴”式区域物流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