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385416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栗宪庭: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方力钧和他的艺术(余杰在一篇关于08县长的文章中称栗宪庭是中国民间绘画的骨灰级元老。因为栗宪庭的创作生涯,很少直接指涉政治,但却在“08县长”上签了名。但没有明确指涉政治,不意味着没有态度,态度是通过艺术作品反映出来的。)在方力钧身上,潜藏着一种特有的才能,它表现在艺术家能将一个纯粹的问题持续保持下去,直到把问题完全搞清楚为止。方力钧的才能还表现在他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和判断力;还有上帝赋予他的聪明、智慧和敏锐的感觉。一旦历史记忆与现实处境相遇,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就此产生,并给我们以深刻启示。1990年代以来,方力钧以大量的作品告诉我们,必须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做文化上的

2、清理。为我们揭示了人在现实处境中的真实状态。他的作品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观赏,话语尖刻指向模糊,观众由混浊而逐渐清晰,催人思索,催人猛醒。题记开 始方力钧,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艺术潮流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21世纪在艺术上不断制造“事件”成为中国当代艺坛最活跃的人物和倍受关注的艺术家。十多年前,我在拙著中国前卫艺术中对方力钧有这样的文字描述:“他常年留着光头,而且是一个尖尖的光头,两侧还有一对竖起来的扇风耳和一双狼一般的眼睛”。在过去的20年间,方力钧凭着那颗光头和一对扇风耳,还有那双狼一般的眼睛独闯世界,踏进许多陌生领域;那些横空出世的“光头”如盏盏明灯,照亮中外艺坛。1993年起,不断跨出国

3、门,先后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和“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等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展。墙里开花香飘墙外,尤其是他的独创性和蓬勃生气,使其知名度不断扩张而进入国际当代艺坛,在各种规模的艺术盛会上频频亮相。他的名字与“光头”形象开始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1990年代后期,方力钧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和耀眼明星。综观方力钧过去20年的艺术道路,其精神资源来自他的苦难经历;他的作品在感觉与思想上始终建立在一个严谨的逻辑关系中,其中蕴藏简明而深刻的哲理。我们观看他的作品时期望收获,但传统的阅读习惯总是出现许多盲点和盲区,身体和精神被套上沉重的枷锁。因为,方力钧的艺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欣

4、赏”,而是通过他的“制造”引发我们的哲学思考从中感受现实中人的真实处境,以及现实背后不可预测的“深度”。因此,他的作品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保罗拉克鲁瓦曾这样说:“在一个时代所能留给后人的一切东西中,是艺术最生动地再现着这个时代艺术赋予其自身时代以生命,并向我们揭示这个过去的时代”。布克哈特说:“只有通过艺术这一媒介。一个时代最秘密的信仰和观念才能传递给后人,而只有这种传递方式才最值得信赖,因为它是无意而为的”。方力钧是一位典型的让艺术服务于思想的艺术家,如果对他进行深入的了解,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的时代大背景中去认识。当然,如果你不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性格、兴趣与习惯,就很难了解他的艺术事

5、实上,描述并把握方力钧和他的艺术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歌德曾经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超越并抗拒我们的智性。它能被感知,体会却从不能被了解,更难以让人用言词表达其实质与价值。”在一个充斥谎言的时代,方力钧用艺术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与悲凉,准确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也预示着这个时代的未来。他获得了特殊的力量,也获得全身心的自由和解放。20世纪90年代初,方力钧带着“光头”闯进中国当代艺坛,在人们的惊叹声中浮现。从此,他不断变换自己的观察位置和思考角度,以一个批判者姿态,将所思和所感,以及睿智全部倾注到作品中。他的内心世界始终沉着内省,创作果断表达准确,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的生存状态与处境,特别

6、是在全球化的艺术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关于“光头”就从这里开始 从我个人的历史开始 从亿万个 死去的或者普通人的愿望开始欧阳江海我把光头理解为一个暧昧的形象:军人、犯人、最伟大和最丑恶的形象都可以是光头。在我们的文化中,和尚、尼姑这种中性的形象也是光头,好像它可以对应所有不同的角色。还有一个潜台词就是,光头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形象,能在一大堆作品中跳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还发现了一个形象就是,虽然光头作为单独的形象会很突出,但当它作为群体出现时,那种个性就会消失。这个理由对于我是强有力的,那就是每个一人作为个体在整个社会中被忽视、被忽略的感觉对于我们这样文化背景下的人是比较强烈的。方力钧“六

7、四”的枪声过早地结束了80年代人们的激情与浪漫,也过早地结束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真诚与理想。当我们拖着沉重脚步带着满身疲惫懵懵懂懂走进90年代时,眼前一片苍茫。方力钧,恰逢此时完成学业,顶着一个光头从中央美术学院走出,直接走进那个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走进中国现代艺术沉寂而荒凉的舞台上。,我相信,最早出现在方力钧作品中的“光头”,是感性而直觉的,没有任何理性和思考,完全是艺术家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是一种内部的个人信息向外部的直接传递慢慢地,“光头”成为他认识社会的一个理由,它不但具有泼皮和调侃意味,话语中体现出艺术家对体制与制度的不屑与蔑视这是艺术家寻找与建树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开始。在方力钧少年时代的

8、记忆中,充满了家庭与个人的苦难,正是这种苦难体验与记忆,构成了他观察与理解中国现实的基础他苦难的记忆中,不堪回首的全部来自外在的压力和耻辱。慢慢地,这一切逐渐转换为他的精神资源。对于艺术家,这是自我精神的自救;对于社会,或许成为某种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后来者,通过作品起到对历史借鉴的作用。批评家栗宪庭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方力钧的心理因素时说:“他们既不相信占统治地位的意义体制,也不相信以对抗的形式建构新意义的虚幻般努力。而是更实惠更真实地面对自身的无可奈何。拯救只能是自我拯救,而无聊,即是泼皮群用以消解所有意义枷锁最有力的办法。”也许,方力钧的青春在这时结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成熟,而是从此

9、以后,他什么也不相信!什么都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方力钧笔下的“光头”那些性格暧昧的“光头”,让我们想起现实环境中被忽视、被冷淡、被遗忘甚至被抛弃的无情和冷酷。而方力钧个人的成长过程正是“被抛到一个观念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栗宪庭语)。于是,他的内心压力很快转变为一种孤独和寂寞。他没有回望80年代大而无当的人文关怀,以无聊或调侃的方式关注身边的生活片段,早期的“光头”是最真实的心理反映。在方力钧身上,凝聚着这一代艺术家最典型的人生经历现实环境对他构成的伤害。所以“光头”也表达了艺术家追求生命自由的酣畅淋漓的状态,他的目标是“用现代中国人的自己的话真实地描写自己”,他一直在这个坐标上思考并创造。我

10、们从“光头”中看到艺术家敏锐的感觉和犀利的目光现实社会在他内心的阴影成为一种最直接的批判。无论黑白或彩色画面,那些“光头”泼皮幽默空虚无聊脆弱迷茫宣泄或者大喊大叫,他们没有约束没有束缚自由自在。我们在此失去了以往的一切,什么经验、什么知识什么主义统统在“光头”前黯然失色。我们无法再用任何具有哲学意味的词汇来强词夺理或者生搬硬套,无论是谁,站在“光头”前,不仅需要用眼睛看,还要调动你肉体内所有的细胞和全部积累,以及经验去感受,并思考。就“光头”而言,是方力钧内心和现实的一种吻合内心感受转换成一种当代语言。美国艺术批评家所罗门评价方力钧的打哈欠者时说:“这不是一个哈欠,而是拯救中国的一声吼叫。”今

11、天,它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像一面镜子,是90年代中国社会与民众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方力钧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为此他说:“89以后,突然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心理闭塞的东西被冲开了,我希望直奔我的主题,所以画面的背景是开放的。这时如果还是封闭的背景,我是绝对受不了的。”冥冥中,我感觉那些“光头”有了一种无所顾及的豪迈和自由。我终于明白,它来自艺术家政治上的解放和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内心重新认识历史、书写历史的使命感。在绘画中,“光头”是方力钧使用的一个概括性符号,一个抽象符号,一种语言的表述。艺术家试图通过“光头”来表现一个真实的社会状态尽可能将他们每一个个体与现实社会的关

12、系作准确描绘和心理把握。“光头”不再是现实社会中具体的人,而是“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换言之,是人与现实环境、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光头”时,它们不再是呆滞、幽默、调侃、嬉戏的“泼皮”,而是正视我们现实中的黑暗,正视个体的有限性,正视我们现实中的虚假与邪恶。同样,在“光头”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敢于叛逆的精神和勇气,还有无知和迷茫。觉悟到这些,真正看透了也就大彻大悟,从而达到超越。正如鲁迅所说:“于无所希望中得救”。这是方力钧采取的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位名人曾这样说:“只有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刻,在一种巨大的压力之下,才会出现有真知灼见的艺术家”。这是方力钧对当代

13、社会的深刻认识,对当代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是1989年之后他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超越与创造。方力钧创造了“光头”也毫无遮掩地表明了他的思想和立场;栗宪庭称其为“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促成了“玩世现实主义”的艺术潮流。如今,尽管潮流远去,但我们发现,方力钧的艺术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一种理解世界的知识形式,与哲学和物理科学理解世界的形式一样。艺术之所以区别其他知识形式,是因为它不仅跟往昔有关,重要的是通过往昔来理解和重新认识世界。那根基于艺术形式的智性魅力,是理解过去时代所发生的事情的欲望,心灵受到往昔的吸引。这种强烈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和价值的产物就是艺术,它存在于使其具有特色的诚实之中。关于“水

14、”我们从伤疤的入口处 撩起古老而轻薄的迷雾 在沉浮的人世上 牵着自己的生命游荡老雪选择水是因为水不好也不坏,人不能离开它,它又给人一种既亲切又疏远的感觉。我们能意识到水的存在,却往往意识不到空气的存在,但是水完全又是自然化的。所以我觉得水的意味特别好,它和人的关系总是处在一种相对暧昧的范围里。方力钧20世纪90年代中期,方力钧的画面上出现了水,沉迷于水源于艺术家幼时戏水与自身经验。随着生命的成长壮大,对水的切身感受和记忆,构成方力钧表达思想的直接动力。最初,那些“水”看上去平淡无奇,平静中露出一种安逸和宁静。但是,当我们的视线长久在“水”中停留时,一种难以言传的东西从画面深处慢慢涌出,神经开始

15、被触动人的生命感觉的话语在画面渐渐展开。我们开始不安,清冷的“水“给我们一种压迫,内心生出一种恐慌,各种不详之兆随之涌来在“水”的序列中,方力钧试图让我们跟他一起,通过水与人的关系去感觉人在现实中的处境。尤其是人在水面漂浮或潜入水中的状态,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人的无可奈何与巨大危险。这与人在现实中的生存处境有什么区别!那些清冷的水,在一种不确定中让人迷失一切,这与人在现实中的生存处境又有什么区别!方力钧通过这种“处境”牵动我们的心理感触,一种瞬间快乐和长久悲悯紧紧拧在一起,使我们在混沌中开始清醒。方力钧画面中的“水”,不是江,不是河也不是海,通过对“水”的精心描绘展示出水的本质。在他的作品前,我们

16、被推到一个恐惧与快乐共存的包容体中,我们在其中享受欢乐也随时出现意外。另外,水能遮掩一切无论发生什么,哪怕是惊心动魄毛孔悚然水很快会恢复平静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方力钧笔下的水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在这个“局部”的“水”中只有一个孤独的泳者,无论他是挣扎还是享受,都让我们产生巨大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与快乐相关,与死亡关联在现实社会中,人无法掌控和把握自己的命运。更多时,人的渺小与脆弱决定了在现实中面对无法抗拒的绝望。面对画布上的“水”,快乐与恐慌同时向我们包围,我们以往的视觉经验被彻底打碎。当视线离开画面,我们发现艺术家通过“水”表达出他对现实的认识有了深度我们生存的现实环境与人的关系。他曾这样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