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38015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举制度的利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举制度的利弊篇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一、 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唐代继承、发展和完善了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常科,二是制科。考试合格被录取称为“及第”、“登第”、“登科”,考不上就叫“落第”。宋代完全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就,并且有一些重

2、要的改革。宋以后的元代也实行科举考试,而且已经实行三级考试,即乡试(各行省的考试)、会试(京城的礼部考试)、御试(殿试),考题都出自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但是,科举考试的完备阶段却在明清两代,而流弊之盛也在明清两代。两代制度基本相同,只是清代在录取时分为满汉两榜,满汉考生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明清两代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录取,考试内容以八股为主,每级考试都严密而繁琐。殿试以后,一般还要经过朝考才能分配官职。 二、 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 首先,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用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提供了参

3、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发展与国家稳定。 其次,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正是科举制为古代中国选拔了数以百万计的可用人才,虽然他们之中并非都是杰出之士,但能过关斩将,荣登金榜,也绝非等闲之辈。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不妨以南京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代名人辞典为材料依据,辞典中所载唐代至“五四”以前历代名人约2,480余人

4、,其中除去帝王、宗室、将领、农民起义领袖和宗教人士约1,000人左右,尚有1,480余人是通过各种途径在朝廷任职或从事其他文化工作的。在这1,480余人中由科举考试而进士及第的达800余人,占百分之六十左右。这一数字表明,科举制度确实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的人才。应当说,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的确还是有才能的,因而也是有成就的。 唐代以来的大学问家、书画家、科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大多是通过进士及第才得以施展抱负的。诸如刘知己、颜真卿、王维、裴度、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柳公权、李商隐、杜牧、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与苏辙兄弟、包拯、沈括、程颐与程颢兄弟、黄庭坚、陆游、李

5、纲、朱熹、陆九渊、王十朋、范成大、文天祥、于谦、王守仁、杨慎、张居正、汤显祖、郑板桥、纪昀、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俞樾,等等,真是挂一漏万。其中有的如王十朋、文天祥、杨慎等还是头名状元。一般来说,由科举入官的人,不少人因为出身比较贫寒,了解民间疾苦,同时又专心致志读书,所以居官后尚能比较清正。人们熟知的寇准、范仲淹、包拯等都是如此。 然而,科举制同其他事物一样,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包含了它的负面作用。它的弊端,早在唐代已经显露出来。这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二是全国举子甚多,而录

6、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一点的人往往屡试不中。明清以来,科举考试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辛卯科江南乡试,在南京贡院举行。正考官为左必番,副考官为赵晋,二人受扬州盐商的贿赂,发榜时多取盐商子弟,结果江南举子千余人抬着财神爷到孔庙示威,用一副对联嘲讽两位考官:“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康熙皇帝见事态严重,局势不可收拾,只好砍了赵晋的脑袋,以抚江南举子。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举考试舞弊案了。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如永乐

7、皇帝有一次见殿试状元为孙曰恭,认为“曰恭”二字组合为“暴”,于国大不吉利,一笔把他降为探花,另取一名叫邢宽的为状元,据说是“以宽压暴”。这就近乎荒唐可笑了。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俗称官制)构成封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教育用于培养人才,官制用于使用人才,而以科举为中心环节。科举是一种历史现象,它能在历史上产生、发展,直至消亡,有它深刻的历史原因。尽管它本身存在很多弊端,并且在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腐败现象,但不能不承认,它也为封建国家发现和选拔了不少人才,其中有相当多的人为.进步和民族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些人甚至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栋梁,至今仍

8、有巨大影响。从不拘资历、以才取人和通过考试这一平台公平竞争这些特点来看,科举制也有它的可取之处。篇二:科举制度有什么弊端 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石兴刚 论文摘要中国隋唐时代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各朝代提供了蓝本和基础,亦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摹本。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是一把双刃剑。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汲取我们当今选拔人才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关键词科举 制度 利处 意义 th

9、e examination system pros and cons shi xinggang keywords:the imperial; system; the place; meaning 前言 科举制一方面体现了公平的原则,是当时是最有权威的测试,也使得平民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是九品中正制的进步,使中国有贵族统治阶级变为地主(庶族)统治阶级,总之,科举制出现问题是在宋代以后,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的思想,压制了.的思想,限制了学术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

10、背景 在奴隶.,居于主流的人事行政模式是世卿世禄制。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在固定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中选拔国家官吏,职官世代承袭。此外还存在着由官员作为举荐人的“乡举里选制”,即官员根据乡间民间的言论,向君主推荐德才贤能之士,但是在人才的选拔上并没有多大比重。在.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有奴隶.发展而来的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 的封建制度,大多数统治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到两汉时期,世卿世禄制被察举征辟制所取代。察举,就是根据皇帝诏令规定的科目,由.和地方的官吏向国家推荐人才。举荐的科目有廉科、茂才(秀才)科、文学科、有道科、明经科、明法科等。这些科目所代表的都是由官方正

11、式赋予的功名,一旦取得这些功名,则可以出职任官。征辟,即征诏和辟除。征诏是由皇帝下诏荐举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聘请人员佐助自己任职治事。此外,察举征辟制还包括.举办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形式,汉武帝时设立了通过“岁试”授予中第者以官职的考任官职制度。在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征辟制的出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才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形成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条件。 (二)隋唐时代科举制度的兴起 隋文帝初创科举制,规定要以

12、考试取士,由吏部主管考试,并把地方官员的选任权收归.,九品以上官吏全由.任免。隋文帝初创立科举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集权的加强,为地方官员的任免权制定了一个严格的选任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作为一种定期、分科的考试任职制度,在隋代虽然已经有了众多的考试科目,但是考试并未定期化,而且应试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并不允许士人“投牒自应”,所以,短暂的隋代并未使科举制度真正兴起。只有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才进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隋朝的科举制只是为唐朝科举制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唐高宗时期,对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评取标准、录取程序等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科举制度走向了真正的定期化、程式化,科举制度

13、才真正兴起。由此,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基本形成。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终结 先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科举制以改革的名义发生了部分变化,废除了八股文这种文体,采用策论考试,同时增加经济特科,注入了全新的考试内容。戊戌政变以后,所有这些改革内容宣布取消,科举暂时又回到了原来状态。新政时期,科举改革再次提上日程,先是在在1901年开始经济特科考试,同年再次宣布废除八股考试。1903年张之洞等提出递减科举,计划用十年时间逐渐废除科举。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立即停止科举的建议被批准,科举制终于寿终正寝。在中国已经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二、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析 科举制度作为

14、一个封建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承载着整合传统.生活并维系.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但就其所体现的历史作用于.价值来讲,它同样有着利处与弊端,具体分析如下: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方面 1.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科举制度之下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 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

15、,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不忧人才匮乏。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的尊重、认可。科举制不仅改善用人制度,还所坚持“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并被皇帝笼络、控制,有利于加强.集权和.、国家繁荣安定,对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

16、力的改革。使出身卑微而又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去做官,获得利益;使人读书之风盛行,促使.形成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促进刺激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有利后来唐诗的繁荣,促进的文学艺术的发展;缓解了不少.矛盾;比起贵族等级制或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来,科举取士无疑具有其优越性。科举考试制度虽然产生于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但其“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精神却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性,是中国封建.难得的较为公平的制度。科举从形式上看相当公平,“朝为田舍郎”可能“暮登天子堂”,这种将相本无种、茅屋出公卿的官员选任办法促进了.阶层流动,可以保证行政管理人员维持较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试选才的公平客观性又可以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