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4836986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内容是“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课本主要介绍了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小肠是人体内主要的吸收器官,其结构与吸收功能的适应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的很好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这一思想的体现。在营养物质的吸收后面,课本简单介绍了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进入人体以后的去向。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本所设计的探究实验结合“亲自做”,启发学生思考小肠结构特点对营养物质吸收功能的适应。关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课本列出了一个详细的表格,说明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因此,应将引导学生探究小肠对吸收功能的适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二、教学目标知识目

2、标1.判断吸收的主要部位。2.列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3.描述不同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后的去向。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小肠结构对吸收功能的适应,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小肠对吸收功能的适应,感受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想。三、重点难点小肠结构对吸收功能的适应。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逐步完成课本的四、教学媒体视频资源,小肠(哺乳动物或鸡)、培养皿、显微镜、小肠切片,消化系统挂图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身边事(引入)讲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患慢性肠胃病的人总是很瘦;可是有的人吃得不多,也很容易发胖,这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有关系。提

3、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的消化,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吃进的食物可以被人体吸收吗?对,食物需要被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那么,食物被消化后是怎样被吸收的呢?回答:不能,需要经过消化分解才能被吸收。探究竟1.事先准备好小肠,每56人一段,让学生按照课本18页的“探究竟1”观察。(可以播放视频资源“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开始一段。)2.指导学生按照第19页的操作步骤,每人剪下一块小肠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3.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肠壁切片,对照图1-14,认识小肠绒毛的结构。(可以结合视频资源“小肠绒毛”)动手操作大家谈讲述:大家打开课本第20页,按照“亲自做”做一做试

4、试。然后大家思考课本“大家谈”的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参考: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粘膜皱襞表面布满一层指状突起,每一个指状突起就是一个小肠绒毛。小肠内表面面积大,表皮薄只有一层细胞。这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亲自操作思考知识链1.讲述:那么,什么是吸收呢?吸收是指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讲述: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是不同的,大家看课本的19页的表格,这里面总结了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讲述:下面我们结合挂图来认识一下消化道各部分的吸收功能。(挂上挂图)在挂图上指出消化器官,请学生说出该器官的吸收功能。提问:我们刚才已经通过自己的研究,基本得出

5、了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一些结构特点。下面看看可能属上是怎么说的?是不是基本上与我们的分析相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与自己的结论作对比。补充自己的认识。2.讲述:下面我们来看看营养物质被吸收入人体后,是怎样被利用的。葡萄糖大部分分解放能,剩余的贮存。氨基酸重新合成蛋白质,要强调与吃进的蛋白质是不同的,是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蛋白质。甘油和脂肪酸被吸收到体内后,合成脂肪,同样是人自生的脂肪。可以用人吃猪肉不能长猪肉的例子解释。看书按照老师所指结构,说出其能吸收的营养物质。实际用请学生阅读“实际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1.为什么有的人吃得很多,不容易长胖;有的人吃的东西并不多,却容易长胖?2.什么是便秘,怎样预防?小结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吸收功能不同,大家可以根据课本的表格进行记忆。同时我们知道了小肠是人体内的主要吸收器官,其结构上有很多适应吸收功能的特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进身体以后要被人体所利用,大家要注意对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利用方式的掌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