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鲍伟.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48367586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鲍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鲍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鲍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鲍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鲍伟.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设计 教者:鲍 伟题 目 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了解本文虚景写实,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2.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桃源胜境的目的追求理想社会,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3.教学思路:

2、朗读诵读疏通文意品读探究延伸4.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资料卡片,幻灯片,投影仪器,录音机,音乐磁带(江河水)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写出课前预习报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括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为了躲避战乱搬迁到了一个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一直生活了600多年,无人知晓。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偶然间发现了这个神秘的地方,它就是桃花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去探寻它的神奇吧。二. 作者作品及背

3、景简介先让学生小组内交流预习报告,随机分发下列卡片,使学生进行课堂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写作背景的了解。 关于作者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支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转。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 桃花源诗并记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部分。“记”是“诗”的序言部

4、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关于写作背景:本文写于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隐居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朗读,结合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朗读课文,同时展示幻灯片资料,指导学生积累材料中的一些文言字词。a.辨明

5、下列字音字形: 阡(qin)陌 遂(su)迷 骥(j ) 郡(j)下诣(Yi) 阡歼忏怡诒饴 髫髻鬓b.重点文言词渔人甚异之:惊奇。 欲穷其林 :尽头。具答之:详细。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便扶向路:原来的,旧的。诣太守:到。c.古今异义词: 交通阡陌:交错相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和子女。 无论魏晋:更不必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教师范读,指导学生体会朗读,要求读出感情和韵律。(在读的同时播放音乐。)3.学生自由放声大胆朗读。4.全班学生齐读,声音洪亮,节奏准确。四.疏通文意,有创造性的进行复述 学生分小组边读边讨论文章大意,然后发挥想像,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点评。五. 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同时利用幻灯片出示课外思考题: 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 2007年10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