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48311729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日报谈地域歧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民日报谈地区歧视:河南人因全能神“躺枪”0月13日 0:9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展慧 “广东人看全国人,都是穷人” “上海人看全国人那都是乡下人”“那么哪里人看全国人都是基层呢?嗯北京人!”原标题:你是哪里人?(民生视线)地区歧视面面观本报记者 赵展慧“广东人看全国人,都是穷人” “上海人看全国人那都是乡下人”“那么哪里人看全国人都是基层呢?嗯北京人!”今年5月,音乐剧大道在北京上演,风趣地探讨了地区歧视的话题,引来了观众阵阵笑声。剧场外,环绕地区歧视的争论也此起彼伏。某港星是不是歧视内地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限“北京户籍”算不算歧视?旅行团明确表达不欢迎某地人是不是歧视?在海量信息迅速获

2、取、万里路程一日可达的今天,人们更容易走出去看到别处的风景,增进彼此理解,但地区歧视的现象并未消灭。是什么在制造、强化地区歧视?什么样的地区歧视像音乐剧里所言、也许只是一句调侃,不用太放心上?什么样的歧视会破坏社会和谐公正,有必要探求破解之道?地区歧视加剧隔阂网络深度融入生活、人人均有“麦克风”,波及地区的争端更容易被放大,甚至引起“骂战”近来,山东招远的邪教杀人案发生后,其残忍暴虐让公众震惊。与此同步,河南人又“躺枪”了。有网友称:招远发生惨案主线源头在河南人,河南是全能神教大本营,没有河南人怎会传播开来?此言论一出,背面跟帖无数,引起地区歧视骂战。“习惯了。”河南籍大学生李菁说,大三的时候

3、,已成好姐妹的舍友才告诉她,刚入学时知晓同屋有个河南人,全家人都为她紧张。“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总部设在驻马店。”李菁用这个家乡人熟知的顺口溜自嘲河南人在外的形象,“有时候到了驻马店,出租车司机都学会了风趣一句,欢迎回总部来。”说起地区歧视,上海男孩陈钊也很苦恼,由于一次会餐她提出A制,同事嘟囔说:上海男人就是小气。陈钊言语间布满被歧视被冤枉的无奈,想了想她又说,“但是老一辈的上海人地区歧视得也蛮厉害,我妈妈就坚决反对我跟安徽的或者苏北的小姑娘谈恋爱。”在招聘中地区歧视更为常用。东北籍保安何冲有些气愤地说,她去北京一家超市应聘,老板看她人高马大觉得不错,但一问是东北人又觉得“容易惹

4、事儿”,最后回绝了她,更令她伤心的是租房子时还由于是东北人被房东拒租了。虽然是同一地区间,也常常存在类似状况。例如苏南人看不起苏北人,北京市内城北的看不起城南的,上海市内浦西的看不起浦东的。穿插在求学、就业、婚恋的人生片段中,地区歧视真切地发生在某些一般人身上。而随着网络深度融入生活、人人均有“麦克风”,波及地区的大小事件更容易被放大,裹挟大量一般人,甚至引起“骂战”。去年终,北京地铁官方微博称:“蝗虫”过后的10号线,一片狼藉对于歹意破坏北京首都的行为,我们只想说“这里不欢迎你!”这条微博一发,大量网友纷纷表达这样的措辞让外地人不太舒服,有种受到地区歧视的感觉,最后以北京地铁出面解释才告一段

5、落。今年年初,一份中国犯罪之乡地图在网上盛传,并被某些门户网站置于明显位置,称某市是假结婚之乡,某市是电信诈骗之乡,尚有开锁盗窃之乡、盗窃沿街商铺之乡等等,这立即引起了各地网友的互相袭击。“地区歧视现象扩大的话,会导致地区间的对立甚至分离。”“一种民族如果不能消除地区歧视,不也许团结和强大。”许多网友在论坛中发声。地区歧视更多了吗冷静看待地区歧视,有些确属歧视性行为,有些只是一种调侃地区歧视为什么产生?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专家顾俊看来,这是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之间客观存在的现象。“歧视本质上是区别看待,地区歧视就是基于地区差别而形成的一种区别看待。地区歧视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有时候的确是一种歧视性

6、的行为或言论,会对特定人群导致心理伤害甚至是事实上的负面影响,但有时候只是一种偏见或一种调侃。”“要用平常心看待地区歧视,别高估、别夸张。”顾俊表达,之因此人们有时候会有地区歧视越来越多的感觉,是由于诸多人动辄将某些不好的现象贴上“地区”标签,例如本来是单纯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但贴上地区标签、再通过传播报道、众人议论,就也许演变成了两个地区的矛盾,导致地区歧视。尽管贴地区标签的行为缺少理性,并对弱势的一方产生伤害,但是这种行为模式很难主线杜绝。顾俊解释说,一般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习惯于借助标签对外界的人、事、物形成表面和粗浅的印象,减少行为成本。这也在一定限度上意味着地区偏见或地区歧视将会长期

7、存在。“地区歧视近些年比较集中地凸显出来,与中国人口流动性的迅速增长不无关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这样觉得。她表达,“人口流动会产生扩散效应,负面新闻也更容易被传播,个人的缺陷被放大了,上升为其籍贯地的缺陷,并形成某些个体的错觉。”流动会使偏见显现出来,但流动也会增进融合、逐渐减少偏见。龚维斌说,要破解这种错觉,应当加强各地的文化交流,引导人们不要把偶尔看做必然,把个别当作普遍。“上海人对苏北人的偏见在过去也许更严重,但这些年上海人的包容限度已经提高了诸多。”目前,越来越多的并非土生土长但在此工作生活的“新上海人”融入了这座都市。“多余去走走!”背包客韩纬建议。她本来对不少

8、地方都存在刻板印象,例如东北人火气大,广东人会赚钱但抠门,尚有对其她国家的偏见,例如西班牙小偷多等等。当她真正走过这些省市、踏出过国门,才发现只要懂得尊重别人,得到的一般也是尊重,诸多误解都是由于各地文化风俗不同才导致的。“例如人们常常觉得上海人精明爱算计,却忽视了她们集体性格中尊重契约、关注生活品质等好的一面,不近距离接触是难以感受到的。”韩纬说。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专家丁元竹也觉得,分析地区歧视应当多从文化层面入手,“许多地区歧视往往是由于文化上的不认同导致的。”她说中国人常有“盆地意识”与“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对外来的文化由于不理解而抗拒。“我们需要做的是求同存异。”在丁元

9、竹看来,从文化层面消解地区歧视,并不是消除文化差别,而是应当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上提炼出一种简洁又深刻的价值观、一种精神共识,可以包容并统领不同的文化风俗。是什么“箍紧”了地区歧视打破资源分派不均的格局,让地区间发展更均衡承认地区歧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的同步,专家觉得,也应当避免地区歧视的扩大,特别是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某些不合理、不完善的制度,不让其成为引起偏见、歧视的源头。几年前,河南人李东照一纸诉状,把悬挂“打击河南籍敲诈讹诈团伙”横幅的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告上法庭。这起中国首例地区歧视案,最后以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向原告作出道歉结案。针对此类公然的地区歧视行为,某些法制

10、专家呼吁,反歧视法的制定应当尽快纳入议事日程。除了从文化上增进理解并倡导包容、依托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在顾俊看来,消解地区歧视最主线的途径是“打破资源堆积,疏导大都市的功能。”地区歧视源于一方对另一方的优越感。顾俊分析,其背后重要是各个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形成了地区优越感,例如都市歧视农村、本地歧视外地。并且这种地区歧视针对较为发达的都市的中下层群体为多。“地区歧视有时候也会来自于优越感消失后产生的失落感。”顾俊进一步分析,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大量外地人涌入与本地人争夺公共资源、工作岗位,这让某些竞争力不够强的本地居民生存空间被挤占,生活压力增大,因此这部分本地人更容易

11、产生地区歧视的情绪,并容易强化往昔的优越感,来弥补平衡如今竞争中败北所带来的失落感。如何打破资源分派不合理不均衡的局面,是一种大课题。顾俊表达,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这是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顾俊也指出,在更加合理分派资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大都市要可以真正地让渡某些利益。“例如北京为了控制人口,搬迁多种大型批发市场到河北,但仔细想想,这样一来会导致北京部分物价上涨,最后仍然是老百姓来买单。打破资源分派不均的格局,不能只把低端的功能迁走,而是要真正增强高品位功能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高品位功能在更大范畴的转移扩张,例如教育资源等等。”资源分派不均再加上户籍制度,更强化了地区之间的区别。正逢大学生就业季,近来北京某些事业单位在招聘时规定“限北京户籍”,就被指责存在地区歧视和就业歧视。多位专家指出,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也许一蹴而就,但在改革推动的过程中不应再强化附着在户籍上的特殊福利,否则就是在人为制造更多的地区差别,有也许引起更多的地区歧视。顾俊强调,“核心还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当不同区域不再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别,个别地区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特殊利益,地区优越感和地区歧视都会随之淡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