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4827695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知识诗词鉴赏入门 (3).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2011年秋季学期10月语文统练专题资料 2010年-2011年秋季学期10月语文统练资料 一、诗中某个字用得好,好在那里?结合全诗评析某个字的妙处或艺术效果、表达技巧。某个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或感情,即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思考应先从词性入手。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一个好的动词能够拨活整个诗句。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它们着重于渲染意境,表达情感。另外一些特殊词,如叠词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有些

2、拟声词就属于叠词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叹词可透射作者情感。还有一些表颜色的词,其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在推敲词性的基础上再咀嚼其意义,是否有多重含义,为本义还是引申义。再看是否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如果用到的话,答题时要把具体表现手法表述出来,再把这个字词放在原句中,放在整首诗当中,甚至要联系诗歌创作的背景去考查它描述事物和表达情感的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其作用及表达效果。例如: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20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简

3、析:“穿”“数”动皆为动词。在这里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结合下句“孤”之点染,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二、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或是,找出句中最精练传神或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进行简要分析。上述几个题目是关于“诗眼”与“关键词”的提炼。“诗眼”是作品中最为点睛传神之笔,也能最充分、真切地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一般处于关键部位,或开头统领全篇,或中间承上启下,或结尾卒章显志,具有透射全篇的作用。而某一联句中的关键词,也是最

4、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十分具有表现力的词。所谓“七言炼第五字,五言炼第三字”,可作为参考。例如: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006年江西卷) 三江小渡 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西,小舟犹依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分析:这首诗通过“小舟”与“溪水”的关系来比喻友情的恒久不变,经得起风浪。诗中有“交情得似山溪渡”,其中“交情”二字在句中作本体,内容上统摄全诗,结构上承上启下,可以推知诗眼是“交情”。三、通篇虽无某字词,但又隐含于句句之中,请作简要赏析。诗中是怎样以某个字词统摄(贯穿)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具体说明)。通过仔细审题,我们发现这类题目在已明确“诗眼”与关键词的基础上,要同学们把“

5、诗眼”或关键词代入“句句之中”,结合“全诗”进行鉴赏。切记要结合全诗作句句深入地透析,贯穿某字词为线索用散文的语言把整首诗“泡开”,力求泡出意境,泡出情感,泡出主题。这种题型对语言表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题型。例如: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2005年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分析:首联,写诗人因临风而惊暮色,引发了倚窗悠思;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疑为友来;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使露水

6、滴在了阶下青苔上,一片寂寥之景;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引人关于“知音”遐想,古亦有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四、诗中某个字不同版本有不同的写法,你认为哪个更恰当?为什么?或是,用某个字来替换原诗中的某个字,好不好?为什么?此类题型为“替换比较”式鉴赏,大多比较灵活开放,允许有不同答案出现,只要言之成理皆可。在比较词语的使用上,我们可以从词性、词意、写作技巧、感情色彩、词的音节以及词在句中、段中的整体效果等众多方面去考察甄别。例如: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 “潮平两岸阔”,你

7、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2004年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分析:两字各有其妙。 “阔”字更好(看法),因为它直接描写(技巧)了春潮涨涌,江水浩渺,水面开阔(词意),较之“失”气势恢弘阔大, 且声调更响亮(效果)。 “失”字更好(看法),因为它夸张地描摹(技巧)了春潮高涨而岸水平齐,江岸似乎消失(词意),较之“阔”主观视觉更为强烈(效果) 。 诸如以上的“炼字”题,其实已经涉及到诗歌的表达技巧、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主观情感等方面的考查内容。考生做题时,一定要综合全面考虑。炼字题的类

8、型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例1: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穿,化静为动,拍,不用“击”“打”,有面积,更有气势;卷,不用“激”或者“掀”,形态比较美,与下文“江山如画”对应。 例2: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

9、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例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6:“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10、)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7: 早梅 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

11、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4.炼特殊的词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例8: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例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

12、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其作用是,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诗人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思绪。诗人抓住了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表达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最后要强调说明的是,炼字也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

13、意,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二、炼字题的语言表述 经常会有这么一种情况,我们读懂了一首诗,但却不知道如何去表述,怎样的表述比较完整,或者直接说更容易得到分数。为此,我们必须研究高考题的答案是如何设置的。 【20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案:“空”字写诗人在暮霭沉沉之中久久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表达了苦

14、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写出了“空”所写的意境,二是此字所表达的情感,三是此字运用之妙。【200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

15、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答案: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文。既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本题从所给出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出题者先说“望”字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再说“望”字表面上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再说“望”字所表达的深层情感。所以,我们答题时,也应从这三个方面来答。 炼字题答题小结:第一、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以词类活用为主,多数情况用作动词。修辞手法则以拟人,比喻,通感等为主。当然还可能出现化动为静等表达技巧。第二、这个词的使用,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有时就是写出它的意思)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