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272745 上传时间:2024-01-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高二历史结业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吴广伦一、命题意图简述一是立足教材,重视基础,依据考纲。引导教师用好教材,讲清历史概念,理清历史线索。二是渗透学科方法和学科能力考查。在客观和主观题目中都得到了较好体现。三是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考查。主要是通过创设新情景,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努力让历史还原生活,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触摸历史,感知和体验历史。二、测试结果基本概况本次考试范围是高一、高二所教授的6本教材。我区除了5所市重点外,本区共有40所学校(包括区重点、普通和民办学校)共计6534人参加本次结业考试。6月18、19日在进才中学进行了集中阅卷。(一)总体情况实考人数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及格率优良

2、率653469.0793793.51%6.21%(二)分层统计名称实考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均分及格率优良率区重点2829932469.8495.19%6.3%普通中学3224903168.8292.71%6.1%民办学校48188767.6590.04%5.6%(三)双率前15校(四)双率后15校(五)均分超过区平均的学校(20所):学 校川北浦外侨光振华东昌常青龚路丰华沪东育辛均分78.778.373.272.672.372.191.971.471.2711学 校高行育英香山长岛三林东世杨思三林东民远川沙均分71.071.071.071.070.670.169.969.669.569.4(六)总

3、体评价总体看本卷难度与高中学生结业水平考试的要求相当,从测试结果看基本得到了预期的目标,本次考试我区有6534人(不含市重点)参加考试,及格率超过93.5%。从测试内容看,试题侧重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内容(教材分布在24册),考查的都是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知识;从题目本身看,选材较丰富,形式多样,知识、方法、能力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体现。三、从教与学角度看得失1取得的成效1)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教学新教材畏难情绪。考前师生认为教材多,内容杂,不知道如何教学,再加前几次考试比较难,对教学余版教材心中都没有信心。但通过本次考试后,很多教师们反映试卷实而活,也使今后教学有方向和抓手。2) 提高了基础年级学生

4、学习历史的信心。从测试反馈看,平时能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认真上课的学校测试的情况就较好(如高行、香山等学校),相反一些重视不够,较早产生分科倾向的学校大面积测试的结果成绩就不够理想。从学生反馈看,感觉题目新颖,但有话可说;只要平时认真上课,并做适当复习,就感觉到很有成就感。3) 引导师生关注学科方法和学科能力。本试卷较多题突出对学科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仅突出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引导师生在今后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记,还要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做适当介绍、引导和训练。对教学的启示就是要求教师深入探究,如何在课堂上把三维目标落实到实处。2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

5、的问题,先叙述具体实例,再进行原因分析)。1) 知识失分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对一些重要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及历史人物记忆、理解不准确或不熟练,如选择题中第9、22题。主要问题有:1)知识识记不准确,张冠李戴和低级错误较多;2)学生未能较准确理解历史概念;3)六跟分册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张,多数学校未能组织系统复习2) 审题能力薄弱。在不了解题意的情况下,就随心所欲的答题,答非所问或回答不全面的现象较多,如第34题第2问,回答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战败,签订条约等。3) 历史理解与综合表达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33题最后一问中,这是一道solo结构问答题,测试目标在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运

6、用学科知识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试卷所反映的问题是: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狭窄,有的学生是单向或仅从一个角度回答,有的虽然也能从两个方面回答,但未能围绕自己的观点来组织材料说明问题。4) 卷面不够整洁,答题还不够规范。表现在一是涂改现象较多,增减文字和段落的多;二是答题没有层次,尤其是最后对康乾盛世的评价,很多学生只有一句话,在文中只有史实的罗列,没有对观点的提炼和评价;三是叙述不够严紧,未能根据题目要求或自己的提出的观点,加以解释。如31题第2问,1929年1933年美国处于泡沫经济的影响,第35题,第3问标题为,论康乾之利弊等。5) 阅卷中存在雷同现象,考试结果与校情和教学现状反差过大,如等

7、,具体见2009年浦东高二历史结业考试统计表。四、建议和措施1) 立足教材,用足用好教材。余版教材是按照通史体例编纂的,时序脉络和主要史实清楚,教材内容多,资源较丰富,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能在有限的课堂上,讲清、讲明白教材,并能给学生启发与思考,才能提高新授课的有效性。2) 利用好单元和目录,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体系。对于基础年级的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干知识,及其之间的因果关系。确立主干知识不要随心所欲,要认真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现在还未出),教授主干知识,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艺术,这样不仅具有针对性,还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还能提高水平考试成绩。3) 教学中要渗透学科方法。建议教师可以

8、阅读历史是什么和史学方法论等书籍,对历史学科的基本方法进行整理,并能在实际教学或指导、讲评学生作业中加以运用和渗透。4) 根据不同学情,整合教材,精讲精炼。既要重视审题方法和答题的规范性的训练;重视对历史材料组织和叙事能力的训练。5) 严肃考风考纪,发挥好学业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平时要严要求,作业和考试难度可以适当降低,但教学教育的基本原则要恪守。五、各校基本情况一览表(见附件)附件略六、浦东新区高二历史结业考试试题分析答题题号得分率错误表现主要失分原因对教学启示选择题均分28.740.38B一是未读懂题目和漫画;二是空间概念不清楚;三是文史素养薄弱,不知道“中原”所指;四是对东

9、汉后历史及其特征不熟悉。一是重视历史地理;二是掌握阶段特征;三是训练读题审题方法。50.72A C一是未理解题意;二是不理解何谓“法治社会”;三是对主干知识“贞观之治”不理解。对于主干知识要在讲清,让学生能够理解的基础上再巩固记忆。90.56A D一是1866年与俄国废奴改革时间混淆;二是把“中世纪”误读为西方;三是学生不理解题意。重要历史概念要辨析清楚;解题时要理解准确后,再答题。140.71D一是未读懂题意;二是心理定势影响,国共是对头;三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记忆和理解不准确。一是要研究新教材,打破左的思维,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历史;二是要让历史还原生活,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现象。16

10、0.82B一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背景不理解和记忆不准确;二是对建国初期形势和施政方针不清楚。重要的现象要引导学生理解,教师要做好背景分析和知识内涵差异的指导。17042C一是看不懂题意或没有抓住所隐藏的时间关键词;二是对英文选项不熟悉;三是对历史阶段特征不了解。历史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阶段特征,把历史点、线和面糅合起来。210.79D一是对史料的价值认识不准确;二是对题干与选项内容的关联性和佐证认识错误。教学中对史料的分类和价值在教学中渗透的同时,最好做一点系统拓展和介绍。220.85A一是题目未读明白;二是对“主人”与“臣下”的误导教学中重视阅读能力和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250.5

11、6A一是未理解题意;二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掌握不牢。要适当拓展,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了解一些历史重要现象。280.15C一是空间和识图能力薄弱;二是20世界欧洲历史演变不熟悉.左史右图,抓住重要区域的历史特征及其演变。题号得分率典型错误错误原因对教学启示310.77第2问,阶段与原因不匹配,或留白不做答;或把失业率当成经济第3问,漏写第一阶段的原因多,或写成美国没有独立,美国刚刚独立,所以失业率为零。对教材和相关知识不理解;历史组织和表达能力欠缺按照时间和阶段来掌握、理解知识。320.78第1问,青铜器在商朝处于鼎盛时期,未能指出青铜器是商朝文物第3问,回答青铜器功能、类型和史料价值的多;

12、或未按照要求作答,回答为“青铜器有进一步发展,并不只限于用作礼器”。一是未能根据题目要求作答;二是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回答;三是不知道回答什么重视历史阅读和提取信息能力培养和训练330.45第2问,学生回答不出启蒙思想著作的出版数量;第3问,不能列举背景史实,回答问题;或回答的不够全面,遗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是历史思维能力薄弱;二是对有关知识掌握的不够准确;三是对历史难以融汇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多角度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340.62第2问,对“文化和思想,政治和社会,原因和影响”不分,笼统回答作答的多;很少学生能回答出中国国内状况。一是学生认识中国近现代史存在误区,忽视了从

13、世界角度看待中国近现代现象;二是学生对题目要求理解片面,回答思路较窄;三是对五四运动背景掌握不牢。引导学生从世界观点,联系观点认识近现代历史现象。350.69第1问,有史料价值,但说理不透;第2问,仅回答,没有适当展开分析,或回答为清朝政治体制或国家制度或国民经济;第三问:所拟的题目不够切题,“如江山多娇”、“耀眼一刻”,“细说康乾盛世”,“何为盛世,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品康乾盛世”、“幸福的时代”、“堕落的开始”、“成功的盛世”、“崛起,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遍地开花,万里的见证”。正文:没有观点,或史论不能结合;或未能从正反多角度提出问题,如缺少对盛世中隐忧的分析,没有联系中外史实;有的没有用足材料中信息。一是方法论知识薄弱;二是不理解材料和题目要求;三是对康乾盛世未能形成较正确的认识;四是历史意识和能力薄弱。重视历史阅读和提取信息的方法训练;课堂要讲清讲透重要的历史概念;培养学生组织材料和叙述历史能力。20096. 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