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48254319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复习提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复习的重点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本章介绍了三对基本概念和一个社会形态更替原理。三对概念即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原理包括社会形态的内涵和社会形态更替的特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有五大动力,分别是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等,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最后是关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点图解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

3、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和结构(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和结构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4、。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再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最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的二者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一规律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的特点:首先,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

5、的“血肉系统”。其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最后,社会形态是历史的。2.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统一性是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横向看,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

6、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二是取决于交往。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

7、向。4.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顺序性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又是

8、一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三)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革命

9、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四)改革的性质和作用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二是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三是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

10、了思维方式的变革。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有的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有的则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当代,科学

11、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出现,深刻地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制度、社会管理组织以及各种社会认识和实践的复杂问题。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

12、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社会和人是不可分的,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3.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

13、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4、,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个人与社会历史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活动构成的。所谓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有个人都起到一定作用。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

15、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内在地包含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阶级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4.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真题演练1.(2007.4 单选)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的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