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12].docx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48253750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说》教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说》教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说》教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说》教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教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案[12].doc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教案【教材分析】马说是唐代韩愈的颇为著名的散文。该文巧比善喻,奇偶交错,一气呵成,文气浩然。托物寓意,雅俗易懂,但思想深刻,文笔简洁洗练,恣意纵横,老辣而不乏诗情,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之叹,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学情分析】在学习马说之前,学生已经学过“说”这种文体,比如爱莲说。所以学生对于如何在文中发掘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并不是毫无头绪的。再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常用词语的用法。这篇文章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所以要让学生基本上理解本文的大意并不难。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手头的工具书,自

2、主解决,只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但学生受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完全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这种情况,本节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对于内容则可不过份深入。此外,因为马说创作的时间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远,教学需要通过补充课外有关的史实资料、作者的生平资料,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发掘马说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微妙的情感。【教学目标】1、 读出文章的不平之气。2、 通过诵读,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愤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媒体】PPT(幻灯片)【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个善于相马的人是谁吗?(伯乐)。俗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很密切呀。今天我们就走进韩愈的马说。2、 生简介作者二、整体感知(一) 因声求气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全文两遍:把遇到的不懂的词句划出来。明确:一食(sh)或尽粟一石(sh)食(s)马者食(sh)不饱2. 学生代表范读课文。3. 师生合作正音,讨论文句停顿。故/虽有名马且欲与常

4、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听,老师读得好不好,为什么?5. 师生合作点评教师的朗读。明确:学文言文,通过朗读,去感觉文章的气韵。(指导学生读出一点苦闷不平、无奈的意味)如:首字拖音,三个也字句的拖音延长,否定词的强调,连词后的停顿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应重读“等”“不可得”“安求”“千里”,表现一种悲愤不平之气。“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呜呼”拖音,最后一个“也”字拖音,读出无奈。 6学生个别读、齐读。(二) 因文解字1.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学生自读课下注释两遍,批注重点词义

5、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查找疑难词语口头翻译课文2. 师生合作释疑,讨论辨析“骈、是、食、策、之”等文言词义。(学文言文,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它。) 明确以下内容:(1)关键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相等。安:怎么能 临:面对。(2)一词多义:虽: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以: 、不以千里称也: 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食不饱: 吃。其: 、其真无马邪: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策: 、策之不以其道

6、: 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之: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B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E虽有千里之能(的,助词) 而: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B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三) 作业设计1、 整理文言翻译。2、 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本(一) 因言寻意1. 思考:文章短短151字,有一个字频繁地出现,饱含了作者的感情,是哪一个字?明确:“不”字。2. 学生依次读出11个含有“不”的文句,教师板书。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不饱、

7、不足、不外见不可得不知其能不以、不能、不能不知马师提问:“不常有”是说谁?(伯乐)“不以千里称、不饱、不足、不外见 、不可得”又是说谁?(被辱没的千里马)剩下的“不”字句说谁?(奴隶人、饲马者)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这11个“不”字句的感情并明确及表达的情感。明确:伯乐“不常有”有一种愤愤不平、愤世嫉俗的感情。“不饱、不足、不外见 、不可得”表达了无奈。同时表现出饲马者的愚昧无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最能体现饲马者傲慢无礼的样子。)过渡:本文标题叫马说,“说”是一种文体,用来谈论作者的思想,马说其实就是说马,但作者真的是在说马吗?4. 师生合作,讨论作者寄予“伯乐、

8、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不同形象与不同感情。千里马暗喻自己,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凉处境伯乐是发现人才的人饲马者是埋没人才、不识人才、愚昧无知的人。本文借马说人,他盼的是像伯乐一样的能够识别人才重视人才的人,为被埋没的人才而感到可惜、愤慨,而用“不知马”来嘲讽愚昧无知的饲马者。资料助读: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始作马说。(二) 课堂小结学文言文,一定要走进文本里面。我相信,掌握了这三种方法:“因声求气,因文解字,因言寻意”,同学们也都会变成学习文言文的千里马。(三) 作业设计1. 背诵全文。2. 默写全文。(四) 板书设计马说 韩愈盼 伯乐 不常有 识才重才惜 千里马 不以千里称 怀才不遇 不饱、不足、不外见 不可得讽 食马者 不知其能 愚昧无知 不以、不能、不能 不知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